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历史解密 >

实事求是话陶铸:毛泽东叫他不要再检讨了

http://www.newdu.com 2017-08-24 历史之家 佚名 参加讨论

陶铸是中共历史上一位传奇式的人物。从军队到地方,从地方到中央,就对其评价而言,有人说他像头牛,兢兢业业,任劳任怨;有人说他是坦克车,横冲直撞……
     陶铸1908年出生于湖南祁阳,一生南征北战。从一个懵懂少年投考黄埔军校开始,陶铸的一生就与广东结下了不解之缘。1951年后,陶铸任中共中央华南分局代理第一书记、华南军区第二政委,同时兼任广东省人民政府副主席,1955年任广东省省长兼中共广东省委书记,1957年起任中共广东省委第一书记、广州军区第一政委,中共中央中南局第一书记。1965年陶铸调到中央,任国务院副总理,但仍兼任中南局第一书记。他的中南局第一书记一职直到1966年党的八届十一中全会之后才卸任。
     从1951年到1966年,陶铸在粤15载,生命中1/4的时间在岭南度过,广东是陶铸名副其实的第二故乡。陶铸把全部的热情和才干,奉献给了广东。他像一头任劳任怨的拓荒牛,在岭南大地上深耕细作,为日后广东占得改革开放先机奠定了基础。
    陶铸说广东不仅能办工厂,而且还要积极做好工业大发展的准备工作
     传统上,粤人重通商贸易,对实业缺乏足够的热情。虽然广东临海,华侨众多,但解放前的广东基本上没什么有影响的大工业。解放后,广东的工业建设迎来了春天,而陶铸就是广东工业建设的奠基人和带路人。大规模经济建设展开以后,广东也像兄弟省份一样踌躇满志。广州是省会,工业基础相对较好,因此广东工业建设的重心理所当然地放在了广州,广州全市上下也对工业化充满了期待。广州召开党代会讨论自己的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满怀信心地提出了“将广州建设成为华南工业基地”的口号。
     但新中国成立初期盛行一种观点,认为广东像浙江、福建一样地处前沿,为了战备需要,沿海地区不能搞工业,不适宜搞工厂。广东又毗邻港澳,敌我斗争形势非常复杂。台湾国民党的飞机经常侵扰广州,对广州实施轰炸。因而有些人认为,广东只能按现有条件搞些手工业,没必要搞工业。而且当时国家的重点建设地区是东北、江苏、北京、上海、山东等地,广东没有被列入工业重点发展区域。在内地一些中等城市也被作为工业中心发展得到优先考虑时,广州因为是“国防前线的沿海城市”被排除在外。
     陶铸支持国家的总体工业布局,但他同时认为世界局势正在走向缓和,战争不可能马上打起来,而且在原子能时代,前后方的划分已经变得非常模糊。因此,沿海也应当抓紧时间加速工业建设。他认为广东人口众多,不搞工业是很难发展起来的。广东的发展需要工业,而且广东也具备发展工业的许多有利条件。为此,陶铸多次进京阐明他的观点,并呼吁中央支持广东进行工业建设。他的努力最终体现在中央的文件和中央领导讲话中。
     在陶铸的争取下,中央开始重新考虑在广东发展工业。1956年4月25日,毛泽东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作了《论十大关系》的报告。毛泽东指出,要注意发展沿海工业,并把广东作为发展沿海经济的重中之重。在工业发展方向上,毛泽东认为要“更多地利用和发展沿海工业,特别是轻工业”。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说:“从现有材料来看,轻工业工厂的建设和积累一般都很快,全部投产以后,4年内,除了收回本厂的投资以外,还可以赚回三个厂,两个厂,一个厂,至少半个厂。这样好的事情为什么不做?认为原子弹已经在我们头上,几分钟就要掉下来,这种形势估计是不合乎事实的,由此而对沿海工业采取消极态度是不对的。”这个报告被认为是吸收了陶铸等人的意见,在某种程度上对之前工业发展布局作了修正。
     在1956年4月召开的中共广东省第一次工业会议上,时任广东省委书记的陶铸明确指出,广东不仅能办工厂,而且还要积极做好工业大发展的准备工作。对于工业发展方向,陶铸的意见是要以轻工业为主,但又要有一定的重工业和交通运输业。陶铸把广州原有的小型纺织加工厂,扩建成3个大的纺织厂。他给中央写报告,请求在广州建立造纸厂。同时,他还主持扩建了广州重型机器厂,新建了广州钢铁厂等一批重工业。在陶铸的努力下,广州的钢铁、造船、机械制造、化工、轻工等项目从无到有,从弱到强,逐步发展起来。
     广东省在国家“一五”期间唯一的重点项目——茂名炼油厂,倾注了陶铸的大量心血。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还特别提到:“现在我们准备在广东的茂名(那里有油页岩)搞人造石油,那也是重工业。”不久,他在最高国务会议上又提了一次。时隔三天(4月28日),周恩来批示:“经中央同意,在茂名建设规模为年产100万吨原油的油页岩炼油厂。”一直盼望能在广东发展工业乃至重工业的陶铸为此欢欣鼓舞。这个开发油页岩的基地,最初的规划只是一个人口只有6万人左右的工业镇,命名为茂名工矿区。1956年4月中央批准在茂名建设年产100万吨原油的油页岩炼油厂后,全国各地抽调过来的建设者马上云集茂名,一个镇的规划已经无法适应进一步发展的需要了。于是,在这一年的8月,时任广东省省长的陶铸亲自拍板,同意了广东省建筑设计院编制的将茂名确定为石油工业城市的规划方案。升格后的茂名走上了快速发展的轨道:1960年,年产250万吨油页岩的矿山建成投产;1961年5月,茂名油厂第一套装置方型气燃炉投产,这标志着茂名加工页岩油迈出了历史性的一步。如今,茂名已经成为全国最大的炼油化工生产基地。
    在全民“工业崇拜”中,陶铸坚决把广东工作的重点放在农村
     解放前,广东虽然是农业大省,但粮食却不能自给,农民生活极度困难,许多人被迫漂洋过海外出讨生活。新中国成立后,百废待兴,到处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气象。中国的落后主要是工业的不发达,因此新中国成立后,全国上下都强烈要求发展工业。第一个五年计划,以工业为重点的空气很浓。在全民“工业崇拜”中,陶铸坚持从广东实际出发,坚决把全省工作的重点放在农村。
     难能可贵的是,在中共中央还没有提出“以农业为基础,工业为主导”的方针时,陶铸就要求广东全力以赴把农业生产搞好,抓紧时机加速工业建设。陶铸在各种会议上一再号召各级干部统一思想,坚决抓好农业。在这一正确认识的指导下,加之实践中持续地投入和重视,广东农业得到迅速发展。到“文革”发动前,全省粮食不仅可以自给自足,而且每年还可以调给国家商品粮10亿多斤。广东的农业生产打了个漂亮的翻身仗。
     尤其难得的是,陶铸不是单纯关心粮食生产,而是全方位地重视整个农业生产。经过调查研究,陶铸认为仅仅重视粮食作物生产是不够的。他还提倡充分利用广东独特的地理、气候条件,大量发展经济作物,把副业和经济作物生产搞好,并帮助社员进行家庭副业生产,种好自留地,改善农民生活。
     1953年,全国兴起了农业合作化运动高潮。中共华南分局和广东省政府在陶铸的主持下,从广东刚刚完成大规模的土改运动的实际出发,强调保护私有制,采取各种措施促进生产力的发展。针对有些地区出现农民退社的现象,陶铸并不是简单地阻止。他认为要提高合作社的吸引力,就要做好分配工作,保证绝大部分的社员能增加收入。为此,广东省委推行定额管理和“大包工”(包工、包成本、包产量)管理,并使之成为全省农业社基本的管理制度。至1957年4月初,全省已有80%以上的农业社制订了“三包”方案,超过60%的社已把方案贯彻到田间生产队,社和队已签订了合同,中山、顺德等地还出现了“三包到户”。广东因而成为全国较早提出生产责任制并出现包产到户的省份。这些思想和实践在当时多少有些不合时宜,甚至要冒一定的政治风险,但陶铸认准的事情就敢于去实践。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故事
中国古代史
中国近代史
神话故事
中国现代史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学术理论
历史名人
老照片
历史学
中国史
世界史
考古学
学科简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