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5年邓小平进入中央领导核心后的整顿风云(4)
毛泽东开始担心身后事
1975年,毛泽东的身体已经越来越差了。当他1975年4月从杭州回北京之前,自己已经明白,他从此再也不可能像以前那样巡视南方了。登车前,他只向为他送行、见到他步履艰难而流泪的工作人员点了点头,什么也没有说,就上了北行的列车。此时,毛泽东的心情并不好。
毛泽东心情不好,并不是为他身体每况愈下而发愁。坚信唯物主义并且一向乐观的毛泽东,对这一点看得很开,他心情不好的根本原因,是在中央内部明显形成了否定“文化大革命”和肯定“文化大革命”两派,前者是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一些老干部。他们否定“文化大革命”正是通过整顿表现出来的。后者是以“四人帮”为代表的“文革”新贵们。否定“文化大革命”的人,虽然不敢公开讲,但在开展整顿的实际工作中,已经明确表示了他们的态度,并且为此在一些具体问题上已经与“四人帮”有了几次较量。“四人帮”也在想方设法抓他们的辫子。这自然引起了政治局内部的矛盾。毛泽东内心非常明白政治局内部不团结的根本原因。由于在中央政治局内部存在这种矛盾和斗争,毛泽东开始为后事担忧起来。
毛泽东所担忧的后事,不是自己百年之后如何处理他个人的后事问题。对这个问题,他知道中央是能够处理好的,而且,以他在党和人民中的威望,是不会出现任何不妥之处的。他是个唯物主义者,也不在乎对自己百年之后的后事处理如何。作为大政治家的毛泽东所担忧的后事,是他所坚持的政治路线能不能贯彻下去。而这条政治路线能不能贯彻下去的根本点,就是对“文化大革命”肯定还是否定的问题。
毛泽东亲自发动和领导了“文化大革命”。他发动和领导“文化大革命”的目的,是为了反修防修。他经过一段时间的摸索,认为发动群众自下而上地搞“文化大革命”这种形式,是在中国反修防修的最好形式,也是他一生当中所做的两件事之一。毛泽东不允许否定“文化大革命”,他希望在他百年之后,“文化大革命”这条路线能够坚持下去,在坚持“文化大革命”路线的前提下又能维持国家稳定,把国民经济搞上去。当时,在中央政治局内部,江青等人是坚持“文化大革命”路线的,但是,江青等人的所作所为,在党内,在人民中间,是很不得人心的,加上他们搞“四人帮”,又没有搞生产的热情、经验和能力,在毛泽东身后由他们来领导国家,来坚持“文化大革命”路线,毛泽东不放心,因为他们不得人心,没有人拥护他们,他们是搞不下去的。因此,毛泽东决定不把权力交给他们,同时,对他们搞“四人帮”的行为还要进行批评。对于在实际工作中否定“文化大革命”的邓小平,毛泽东既爱其才,要依靠他来把国民经济搞上去,同时也对他在领导整顿中,在实际工作中否定“文化大革命”十分不满。这种不满长期积累起来,使他对邓小平很不放心,担心在他百年之后,由邓小平执掌权力,会否定“文化大革命”路线。他在此时已经打算要批一批邓小平,要促使邓小平把认识统一到他的认识上来。毛泽东当时还有一个良好的愿望,就是希望邓小平等老同志能够与“四人帮”搞好团结,团结的前提,就是在肯定“文化大革命”的基础上把国家稳定下来,把生产搞上去。从这一良好愿望出发,毛泽东先是批了“四人帮”,不让他们搞宗派,要和政治局的同志、和全体中央委员搞好团结。(1975年5月3日毛泽东在政治局会议上的讲话)同时,毛泽东一再讲:“要安定,要团结。无论什么问题,无论经验主义也好,教条主义也好,都是修正马列主义,都要用教育的方法。”“不要分裂,要团结。”
但是,毛泽东的这些想法毕竟只是良好的愿望,他自己心里也明白,要让江青与邓小平“团结”起来,是很难做到的。由此,他开始为自己的后事担忧。他不但担忧自己百年之后中央内部会发生斗争甚至分裂,而且担心出现大的政治动荡,如同他自己所说的在“血雨腥风”中交班。由于有这种担忧,毛泽东在1975年5月3日主持中央政治局会议时,当着在场的中央政治局委员的面,讲了三国故事,当他谈到吴王孙权时,让叶剑英当场背诵南宋词人辛弃疾的一首词《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何处望神州? 满眼风光北固楼。 千古兴亡多少事, 悠悠, 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 坐断天下东南战未休。 天下英雄谁敌手? 曹刘。 生子当如孙仲谋。
毛泽东主观愿望上,是希望有一个“孙仲谋”那样的人物,即有一个可以放心的接班人。这个接班人,是既有能力,又不否定“文化大革命”这个“基业”的接班人。
到1975年,“文化大革命”已经搞了9年了,结果如何?当时的人们已经看到:社会秩序紊乱、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紧张、经济下滑、人民生活水平下降。面对这个现实,广大人民群众、广大干部都在思索。经过思索,人们的头脑已经冷静下来,开始认识到:“文化大革命”并不是像毛泽东所估计和人们所想像的那样:由天下大乱达到天下大治,而是动乱不休,纷争不已。人们开始普遍对“文化大革命”产生怀疑。在此情况下,邓小平领导的1975年整顿及成果,给人们带来了希望,人们盼望通过整顿,全国能够安定下来,能把国民经济搞上去。因此当时人们普遍有一种怀疑“文化大革命”,否定“文化大革命”的情绪。
毛泽东当时已经感到邓小平在领导整顿时,在实际工作中正在逐步纠正“文化大革命”的错误。对此,他的心情是矛盾的。他也希望通过整顿,稳定社会,发展经济。毛泽东的这种矛盾心情,使他对邓小平既要使用,又有怀疑。但是,邓小平也是一个大政治家,他懂得把原则性和灵活性结合起来。当时,邓小平专注于实际工作,他从来不谈“文化大革命”,也从来没有在公开场合讲过否定“文化大革命”的话,他只是在实际工作中逐步纠正“文化大革命”中“左”的那一套,这使毛泽东对邓小平也说不出什么来,只是在心中对邓小平有怀疑,不放心。如果毛泽东只是把这种怀疑继续下去,没有后来毛远新的参与,毛泽东还会在怀疑中继续使用邓小平,不会出现1976年撤销邓小平党内外一切职务的结果。
(责任编辑:admin) |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