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网络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uploads/collect/201708/23/102I22556-050.gif) 千载一时, 一时千载。 佛光寺 1937年6月, 距离卢沟桥事变, 仅仅只剩一个月。 ![](/uploads/collect/201708/23/102I21109-150.jpg) 七七事变 日本加快了侵华步伐, 时局动荡不安, 形势风云变幻, 一时间, 山雨欲来风满楼。 ![](/uploads/collect/201708/23/102I241B-250.jpg) 小楼里的一对夫妻, 此刻再也坐不住了。 他们一定要赶在炮火来临之前, 找到一个地方。 四年前,几位号称对中国文化颇有研究的日本学者得意洋洋地对外宣称:中国大陆已经不可能找到唐代的木构遗存了,要想看只能去我们京都、奈良!” ![](/uploads/collect/201708/23/102I253K-350.jpg) 日本奈良唐招提寺 这个狂妄的臆断, 让国人颜面扫地, 却得到当时世界范围内 绝大多数古建筑学权威的认同。 ![](/uploads/collect/201708/23/102I22P5-450.jpg) 日本奈良东大寺 研究中国古代建筑, 竟然只能由日本人完成; 最古老的中式木建筑结构, 竟然只存在于日本; 大唐王朝近三百年的建筑辉煌, 难道就这样在故土消亡了? ![](/uploads/collect/201708/23/102I22632-550.jpg) 日本法隆寺 那一晚, 曾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 攻读建筑系的梁思成和林徽因, 一夜没有合眼。 他们始终坚信, 总还会有那么一座唐代木构建筑, 躲过了无数战火的纷扰, 经受住千年岁月的侵蚀, 在中国大地的某个角落, 等着他们去发现, 去拨开它身上的萋萋荒草。 1932到1937年, 梁思成夫妇前后考察了 137个县市,1823座古建筑。 每次都兴奋奔去, 每次都悻悻而归。 直到一幅画的出现。 ![](/uploads/collect/201708/23/102I23W8-650.jpg) 敦煌61号洞窟壁画 一天晚上,梁思成和林徽因正在书房研究法国汉学家保罗・伯希和的《敦煌石窟图录》,这本书是他在中国西部考察后所著。 ![](/uploads/collect/201708/23/102I214E-750.jpg) 伯希和在敦煌藏经洞 书中披露了敦煌第61号洞窟两张唐朝壁画。 其中一幅《五台山图》形象地描绘了以五台山为中心,东起河北镇州(今河北正定县),西至山西太原,方园五百里的山川地形及风土人情。 ![](/uploads/collect/201708/23/102I23140-850.jpg) 《五台山图》局部 “大佛光之寺”, 几个大大的黑字就像一道闪电, 一下劈开了茫茫暗夜。 这个出现在唐朝壁画上的寺庙, 肯定是在唐、 甚至更早年代出现。 ![](/uploads/collect/201708/23/102I24603-950.jpg) 敦煌壁画中的佛光寺 第二天, 梁思成和林徽因 迫不及待地跑去北平图书馆, 查阅有关 “大佛光之寺”的资料。 ![](/uploads/collect/201708/23/102I22949-1050.jpg) 国立北平图书馆 五台山《清凉山志》记载:佛光寺始建于北魏,唐武宗灭佛时被毁,仅仅12年后佛光寺重建。 二人推断:唐代在五台山修建过的一座“佛光寺”,而《五台山图》中的“大佛光之寺”应该就是这个“佛光寺”。 ![](/uploads/collect/201708/23/102I22393-1150.jpg) 佛光寺资料图 可是一千多年过去了, 它还会在那里吗? 历史从来不会 给我们时间犹豫。 东北已经失守, 炮火如猛兽般咆哮而来, 这些危在旦夕的古建筑, 没有时间了! ![](/uploads/collect/201708/23/102I220Y-1250.jpg) 于是, 一个拖着伤腿,一个忍着肺病, 梁思成和林徽因带上助手, 从北平出发, 一路火车、汽车、自行车, 甚至连骡子都用上了, 向着山西五台县的方向进发。 ![](/uploads/collect/201708/23/102I24314-1350.jpg) 前往佛光寺路上 按照之前画好的地图,他们甚至没去县城休息,而是直接赶到五台县豆村。山路坎坷、路途险峻,几个瘦弱的书生几次险些跌倒,却一个比一个兴奋。 ![](/uploads/collect/201708/23/102I21244-1450.jpg) 天色渐暗。 除了秀丽的风景, 没看到一砖一瓦, 几人默而不语, 可心里却都在打鼓。 ![](/uploads/collect/201708/23/102I2JO-1550.jpg) “快看那!” 林徽因突然大叫一声。 顺着她手指的位置, 余晖映照的苍山林海间, 竟然露出了雄伟的半边斗拱。 ![](/uploads/collect/201708/23/102I21252-1650.jpg) 众人狂喜, 几乎是飞奔过去。 寂寞多年的山门, 终于被这些执着的人们, 缓缓推开。 ![](/uploads/collect/201708/23/102I23G2-1750.jpg) 雄伟的大殿,“单层屋顶”、“平面广七间、深四间”,“斗拱高度约等于柱高的一半”,“屋檐出跳深远”··· 深谙中国古代建筑的梁思成,十分断定:这就是“唐”的风格,“是后来的建筑所未见的”。 ![](/uploads/collect/201708/23/102I21243-1850.jpg) 资料图 ![](/uploads/collect/201708/23/102I263b-1950.jpg) 梁思成手绘佛光寺东大殿正面图 “那高大的殿门, 顿时就给我们打开了。 里面宽有七跨, 在昏暗中显得更加辉煌无比。 在一个很大的平台上, 有一尊菩萨的坐像, 他的侍者们环他而立, 犹如一座仙林。” ![](/uploads/collect/201708/23/102I25938-2050.jpg) 殿内佛像雕塑 大殿之内, 梁思成和林徽因像刚出世的婴儿, 惊奇地看着眼前的一切。 一处一处仔细打量, 生怕错过一个细节。 ![](/uploads/collect/201708/23/102I22595-2150.jpg) 不愿意离开, 就干脆住在大殿过夜, 第二天一大早, 起来接着研究。 ![](/uploads/collect/201708/23/102I232E-2250.jpg) 为了研究最具代表性的斗拱, 梁思成还忍着腿伤, 搭起高高的架子, 爬到屋顶上一探究竟。 ![](/uploads/collect/201708/23/102I2A12-2350.jpg) 梁思成大殿测绘 他发现:支撑屋顶最高一层梁的结构是被称作“叉手”的人字形梁架,而不是后世通用的“侏儒柱”,这是十分典型的唐代建筑风格。 ![](/uploads/collect/201708/23/102I2F38-2450.jpg) 这种结构最晚出自于汉,一直延续到隋唐,还从来没有人发现过实物。 梁思成后来在其《图像中国建筑史》记述:“佛光寺东大殿人字形叉手承脊槫,时国内唯一实例”。 ![](/uploads/collect/201708/23/102I23207-2550.jpg) 梁思成手绘东大殿侧断面图 他们还细致地察看了 大殿的斗拱、梁架、藻井··· 无论单个还是总体, 都明白无误地证明: 这就是晚唐建筑特征。 ![](/uploads/collect/201708/23/102I24310-2650.jpg) ![](/uploads/collect/201708/23/102I23R8-2750.jpg) 美术功底扎实的林徽因, 更是从殿内佛像的 形态、构造、神态等, 一眼就看出这是唐代风格。 ![](/uploads/collect/201708/23/102I24220-2850.jpg) ![](/uploads/collect/201708/23/102I25107-2950.jpg) 更让人想不到的是, 这个曾被冰心讽刺为 “我们家太太”的大小姐, 竟会像女汉子似的 爬上爬下搞测量。 ![](/uploads/collect/201708/23/102I24291-3050.jpg) 林徽因测量佛光寺经幢 ![](/uploads/collect/201708/23/102I21I3-3150.jpg) 林徽因考证佛像 也正是她, 在大殿尘封千年的大梁上, 找到了和殿外经幢记载相同的 佛光寺修建年代, 以及寺院的出资建造者。 ![](/uploads/collect/201708/23/102I24333-3250.jpg) 林徽因考证大梁文字 证明佛光寺, 是唐大中十一年(公元857年) 由宁公遇捐资所建, 距发现之日整整1080年。 从而让自大的日本人, 彻底闭嘴。 ![](/uploads/collect/201708/23/102I22620-3350.jpg) 大殿内供养人宁公遇塑像 梁思成、林徽因一行, 在佛光寺一待就是好几个星期。 ![](/uploads/collect/201708/23/102I24046-3450.jpg) 佛光寺考察四人组 “照相的时候,蝙蝠惊飞,秽气难耐,木材中又有千千万万的臭虫(大概是吃蝙蝠血的),工作至苦。” “早晚攀登工作,或爬入顶内,与蝙蝠臭虫为伍,或爬到殿中构架上,俯仰细量,探索惟恐不周到。 “因为那时我们深怕机缘难得,重游不是容易的,这次图录若不详尽,恐怕会辜负古人的匠心的。” 即便如此之苦, 两人回忆起来却总觉得: 那段时光, 才是最快乐的时光。 ![](/uploads/collect/201708/23/102I25G6-3550.jpg) 回到北平后,梁思成立即发表了《中国最古老的木构建筑》、《记五台山佛光寺的建筑》等文,轰动了中外建筑学界。 ![](/uploads/collect/201708/23/102I2E02-3650.jpg) 他写道:“这是我们这些年的搜寻中所遇到的唯一唐代木结构建筑。 “不仅如此,在这同一座大殿里,我们找到了唐代的绘画、唐代的书法、唐代的雕塑和唐代的建筑。其中的每一项,都是稀世之珍,集中在一起它们就是独一无二的。” ![](/uploads/collect/201708/23/102I220T-3750.jpg) ![](/uploads/collect/201708/23/102I23R0-3850.jpg) ![](/uploads/collect/201708/23/102I215L-3950.jpg) 佛光寺的真容, 终于得以大白于天下。 ![](/uploads/collect/201708/23/102I23331-4050.jpg) 佛光寺结构图 这座传奇的寺庙,拥有中国最大、最重要的木构结构,有现存最古的塔林,有占到全国唐代彩塑半壁江山的35尊唐代彩塑,以及我国仅存的唐代寺观壁画。 被誉为“亚洲佛光”、“中国第一国宝”。 ![](/uploads/collect/201708/23/102I25X3-4150.jpg) 而这, 只是梁思成、林徽因夫妇, 与时间赛跑, 跟时代恶拼后, 抢救的无数古建筑中的一小颗明珠。 ![](/uploads/collect/201708/23/102I21E5-4250.jpg) 山西调查 ![](/uploads/collect/201708/23/102I25546-4350.jpg) 华严寺调查 ![](/uploads/collect/201708/23/102I21605-4450.jpg) 正定县调查 历史和文明, 总要有物化的东西来承载。 而承载千年的古建筑 一旦被毁,即是永恒。 “无论哪一个巍峨的古城楼,或一角倾颓的奠基的灵魂,无形中都在诉说乃至歌唱时间漫不可信的变迁。” ![](/uploads/collect/201708/23/102I25940-4550.jpg) ![](/uploads/collect/201708/23/102I2OF-4650.jpg) 我们要做的, 无非是在物转星移、 沧桑巨变之中, 留住一段历史, 守住一个传奇。 文玩圈感谢有你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