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黑兰会议后,由于苏联的对日参战,美国放弃了打通滇缅公路,以中国为基地反攻日本的战略,但是并不可因此贬低中国战场、中国军队的作用。历史事实是,虽然苏联参战对于打败日本起了重要作用。但是必须指出的是消灭日军的主力是中国战场。中国人民经过14年的奋战,已在东方毁灭性地打击了日军。而当美军从中太平洋反攻日本时,中国军队在缅的作战为它们的进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由此可见中国军队入缅作战在盟军对日战略中的战略地位,它是保证盟国先欧后亚全球战略实施的重要一环,是盟军总体战略部署下的重要战役,也是中国抗日战争和太平洋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打通了援华物资的通道,对中国战场的胜利起了支援作用
中国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工业基础薄弱。随着日本侵华的不断深入,为数不多的工业城市、港口相继沦陷,因此,无论是盟国维持中国战场以牵制日本的需要,还是蒋介石获取外援充实力量的需要,确保中国与外界交通线的畅通一直是紧迫的问题。日本一直把缅甸作其南方防务的边睡,认为占领缅甸“无论是在切断援蒋公路,对重庆施加军事压力,还是策动印度反英的政略和战略施策上,都具有战争指导上的意义”。[8]
由云南昆明到缅甸腊戌的滇缅公路自1938年9月通车后,一直成为中国外援物资运输的大动脉,特别是1940年9月日军切断滇越铁路之后。滇缅路即成为国民党对外联系的唯一通道。对蒋介石来说,要粉碎日军通过缅甸形成对中国的包围,并且实现追随美国、争取美援的战略构想,必须确保滇缅公路的畅通无阻。
1941年初,中英两国开始酝酿军事同盟。太平洋战争打响后,蒋介石力争保住缅甸的态度更加明朗。1941年12月23日,中英签订《共同防御滇缅路协定》,形成对日军事同盟。国民党政府成立以军令部次长林蔚为团长的军事委员会驻滇参谋团和以第五军军长杜聿明兼任司令的昆明防守司令部;陆续调部队驻守在滇越铁路和滇缅公路沿线;调第五、六、六十六三军组成中国远征军,进驻云南待命。蒋介石向英方表示“如果贵国需要,我国可以派谴八万人入缅作战”。[9]以后他多次向英方表示了这个意愿,但未能得到英方接受。1942年2月日军轻取毛淡棉,进逼仰光,应英方的请求,中国政府即派三军开赴缅甸。
1944年5月为了配合远征军缅北反攻,滇西远征军强渡怒江,向黎贡山、龙陵和松山等地之敌发起强大的攻势,并迅速拿下高黎贡山。但在松山、腾冲、龙陵等地却因工事坚固,守敌顽强,攻克十分不易,战况异常惨烈。经过远征军官兵半年苦战,牺牲一了数万将士性命,才于9月7日攻下松山,9月14日克服腾冲,11月3日攻占龙陵,11月20日占领芒市。1945年1月,滇西远征军攻出国门,于27日与驻印军在芝友会师。缅北、滇西反攻战历时一年半,以盟国方面完全取得胜利而告结束。
中国军队收复缅北,打通了中国与盟国的陆上交通线,而且使空运航线在缅北有了一个中转基地--密支那,这样就使中国得到的外援大大增加了。1945年初,中印公路终于通车,同时,与公路平行还铺没了一条输油管道,随后大批战略物资输入中国国内,其输量非常可观。1945年1月至8月,通过空运、中印公路和油管运送的援华物资共达49.6万吨,这些战略物资对中国战场物质力量的补充起了一定作用。在此基础上,国民党拟定了装备35个美械师和若干特种部队的方案,准备大反攻,对此,何应钦有过评价:“因得此次物资之运输供应,我国军大部遂获重新装备迅速恢复战力”。[10]远征军反攻滇西缅北的胜利,打通中印公路,这无疑加强了中国的抗日武装力量。同时,反攻的胜利,赶走了滇西缅北的日军,这就完全解除了我国西南边境所受的威胁,粉碎了日本南方军北进和其向中国派遣军南下会合的企图,从而为我军抗日总反攻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