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民间说史 > 历史解密 >

阎锡山的角色转换:从抗日英雄到反共先锋(2)

http://www.newdu.com 2017-08-24 历史之家 佚名 参加讨论

扶旧抑新,阎锡山积极制造反共摩擦
     1938年7月,阎锡山在吉县古贤村秘密召开晋绥军高级将领会议。会议一开始,阎锡山话语中就带着几分恨铁不成钢的气愤:“这次会议是给你们开追悼会的。但是如果你们懂得了道理,也可以说是庆生会。”看着眼前这些不争气的旧军将领,阎锡山继续为其晓以利害:“你们的作战方法,是同敌人死拼,现在你们的力量,已大大减少,再这样下去,不到三个月,你们就全完了。”为了能让晋绥军有所感悟,阎锡山不惜放出狠话刺激:“你们反对薄一波他们,你们算什么?薄某人是大骡子拉马车,轻松得很,你们这些人哪个能赶得上他?哪一个够格?”他强调说:“欲抗敌成功,必须先求军队本身的存在。欲存在,须以弱变强;欲成功,须以弱胜强。”
    如果说7月的这次“古贤会议”是一次秘密“扶旧”会议,那么9月的“古贤会议”就是一个公开的“抑新”会议。
     9月25日,阎锡山再次在古贤村召开由军政民干部参加的“抗敌行政工作检讨会议”。阎锡山为实现其严格限制牺盟会和新军发展的目的,借助会议通过了他亲手制定的《抗敌行政机能十大纲领》《抗敌人员必戒二十条》《抗战必要条件六项》。《抗敌行政机能十大纲领》冠冕堂皇地提出“实行说服行政”“实行强民政治”“整理地方武力”“严格执行纪律”等十条原则,其核心是“走上复兴途径”,以便加强阎锡山的专制领导,重树阎锡山的个人威望。《抗战人员必戒二十条》更是体现了阎锡山“抑新”的心思,例如:“行政必受到日军和新军的夹击,哪怕不能全军覆没也必然损失惨重;如果决死二纵队不执行命令,他就可以名正言顺地宣布二纵队“叛变”,下令公开征讨。
     决死二纵队识破阎锡山的阴谋,断然拒绝执行命令。阎锡山遂策动旧军向决死二纵队发动一系列偷袭和捕杀活动:扣捕大批政工人员、捣毁县政府和牺盟会组织、捕杀大批共产党员和进步人士等。12月7日,决死二纵队政治部主任韩钧义愤难忍,以个人名义致电阎锡山:
    总座伯川先生:
     六十一军欺我太甚,甘作汉奸。学生与二纵队万余健儿,为总座争一伟大胜利,兹定于12月12日誓师。此后半月内,恐无暇报告。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此生对恩师报告之最后一言,胜利的结果将见。受教学生韩钧敬扣虞印。
     阎锡山接到电报,恼羞成怒,马上召开高干会议,宣读韩钧电文。阎锡山愤愤不平地说,我是司令长官,他却称我为先生;他是我的部下,却自称是学生;他还表示要在12月12日誓师。这是什么意思?明显是表示不相隶属了!韩钧反了!阎锡山遂以此为借口,宣布韩钧“叛变”,通电全国,进行讨伐。于是“十二月事变”爆发。阎锡山最终还是撕下了统一战线的面纱,转身成为“反共先锋”,策动旧军进攻新军,新旧军的冲突与摩擦完全公开化。由于这次事变首先发生在晋西,因此又被称为晋西事变。晋西事变很快就扩展到晋西南、晋西北、晋东南。顿时,三晋大地一片狼藉。
     事变发生后,中共中央迅速作出应对方案,薄一波发电“要求所有新军部队,必须明确表态站在二纵队一边,予以支持”。在晋西,二纵队被迫应战,迅速成立“拥阎抗日讨逆总指挥部”,对部队进行动员,清洗反动旧军官,成功实现战略转移,突出重围。在晋西北,中共中央军委派滕代远参谋长前来指挥作战,经过艰苦斗争,晋西和晋西北抗日武装部队胜利会师,清除全部顽固势力,使晋西北与陕甘宁边区连在了一起。在晋东南,有决死一纵队和三纵队活动。三纵队由于中共领导人麻痹大意,损失惨重,只有部分部队坚持战斗,冲出重围;一纵队采取积极应对措施,不仅未遭到损失,还积极支援了二纵队等部的斗争,宣传和揭露反共顽固分子的狼子野心。在晋东北,由于八路军力量占绝对优势,阎锡山未敢发动进攻,因而未受到太严重的冲击。阎锡山策动的十二月事变即宣告失败。
     在“十二月事变”前,阎锡山曾对局势进行过乐观的估计:决死一纵队完全为共产党所掌握,不易得手;三纵队和四纵队基本上为自己掌握和控制;二纵队新旧势力势均力敌,是需要与中共进行斗争来争取的。只要自己一声令下,“扫荡晋西南,掌握晋西北,摩擦晋东南”的夙愿必将实现。十二月事变的结果却让阎锡山难以下咽:除决死三纵队有三个团、二纵队很小一部分军队脱离出来外,其余33个团全部离他而去;在晋东南自己虽然取得局部性胜利,却也让蒋介石获得插足山西的机会;短短两个月时间,自己地盘损失四分之三,只得龟缩于晋西一隅,再图发展。
     一心图存,却作茧自缚,阎锡山懊恼异常,一股脑将怒气发泄在部下身上。于是,他将第七集团军总司令赵承绥、第三十三军军长郭宗汾予以撤职留任处分;将骑兵军长白濡青和第三十三军的6个师、旅长一律撤职;将梁化之以责任重大为由,送往重庆,交由蒋介石处理。阎锡山的做法,引起许多高级将领的不满与恐慌,急忙另谋出路,如第六集团军总司令、第八十三军和第十九军军长等纷纷弃阎投蒋。
     阎锡山在遭受军事上的重大打击之后,政治上也陷入困境,遭到爱国人士的唾弃,蒙受巨大损失:“模范战区”的美称丢了,“抗战英雄”的桂冠也丢了;进步人士纷纷脱离二战区。阎锡山举目望天,倍感孤独,脑中盘旋着那个挥之不去的问题,如何才能“存在”?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