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魏八柱国——北周兴亡背后的伏线
前文详说了东魏北齐的情形,今天我们来谈谈西魏北周。西魏北周的集权程度远不如东魏北齐,赖有八柱国这种类似同盟的制度妥善的搁置了内部矛盾,方能与东方抗衡。但宇文泰死后,宇文家族为了集权,先后使用扶植年轻武将和宇文氏宗室等办法来对付老一代柱国,而老一代柱国也在宇文家族的内讧之后,与年轻武将杨坚结盟,终结了宇文氏的统治。 北朝末年,两魏分别为北周、北齐取代。其中,北齐之国家政治循先勋贵、后吏干、而后恩幸的轨迹发展,并以宗室、外戚势力交替掌握朝堂著称。 北周早期之政坛承自西魏,柱国体系下,权力形态较为分散。柱国分掌府兵,互相制衡,且实力雄厚,影响中央的决策与执行。为扫清柱国体系带来的行政障碍,宇文护、宇文邕等实权派、集权派人物致力于改变北周权力架构,这个过程值得玩味。 脱胎于鲜卑部落兵制,假以《周礼》六军之名,兼容胡、汉色彩的八柱国体系在西魏一朝,外御高氏,内领府兵,声威日益隆盛。 西魏北周到隋唐 一脉相承的兵装 西魏之后,宇文泰病逝,侄子宇文护上位,引起朝局人事的新一轮变更。老柱国如赵贵、侯莫陈崇,愤愤不平,认为屈尊事护乃是奇耻大辱,柱国体制渐有尾大不掉之势。 如此一来,柱国制约皇权的局面必须马上打破。局破,则宇文护既得关西霸权,又能集中调配国中军力,东向与齐交战,迫北齐交还生母,可谓一石二鸟。 宇文护挟天子以令四方镇将,四方镇将选自关陇二代将门,且多为宇文护任免,是宇文护可靠的亲信。宇文护投鼠忌器,虽让部分宗室掌兵,但忧心于同宗者对自己权力地位的挑战,不能放手改革军权架构。 周武帝宇文邕为反制宇文护,除了争取关陇二代将门的倒戈,更逐渐把军权放入宗室的口袋中,让宗室和将门实现平衡,拆散宇文护的军事部署。
终宇文邕掌权之世,国家从未停止征伐,因此,在军权分配这个问题上,更多考虑的是对敌作战的便利。用宇文氏为帅、将门为将,避免了掣肘,也解决了滥权。 宗室的权力已经开始膨胀,周武帝之子周宣帝宇文赟想压下这个苗头,但却没有良好的政治准备,也没有在行动的同时,对其他势力进行同等程度的控制,致使将门坐大。 其时,将门从家族、财产、部曲、文化各个方面已经与关陇这个大环境融为一体,形成新一概念——关陇贵族。 该集体为夺取的宗室兵权,决定协助杨坚篡位。杨坚定鼎长安、君临天下,关陇贵族继续掌握军权,直至初唐。
初,(赵)贵与独孤信等皆与太祖等夷。及孝闵帝即位,晋公护摄政,贵自以元勋佐命,每怀怏怏,有不平之色,乃与信谋杀护。及期,贵欲发,信止之。寻为开府宇文盛所告,被诛。 ——《周书·列传第三》 赵贵诛后,信以同谋坐免。居无几,晋公护又欲杀之,以其名望素重,不欲显其罪,逼令自尽于家。时年五十五。 —— 《周书·列传第三》 保定三年,(侯莫陈)崇从高祖(宇文邕)幸原州,高祖夜还京师,窃怪其故。崇谓所亲人常升曰:吾昔闻卜筮者言,晋公今年不利。车驾今忽夜还,不过是晋公死耳。"于是众皆传之。或有发其事者。高祖召诸公卿于大德殿,责崇。崇惶恐谢罪。其夜,护遣使将兵就崇宅,逼令自杀。礼葬如常仪。谥曰躁。护诛后,改谥曰庄闵。 —— 《周书·列传第三》 关西的社团大哥贺拔岳殁后,包括宇文泰在内的关西豪强势均力敌,难以在内忧外患下及时决出一位雄主。宇文泰、赵贵、独孤信等默契地搬出八柱国体系。给彼此保留兵权和自治权,换来东西魏五战中的精诚合作。 (大司马按:八柱国中宇文泰总揽大政,西魏宗室元欣无实权,于谨、赵贵、独孤信、侯莫陈崇、李弼、李虎六人各统一军。) 北周奠基人宇文泰 但是这样一个军权制约体系难以集中动员全国的人力、物力,更加阻滞各项方略的执行,且宇文护上位后致力于中央集权,从内从外,改革势在必行。 与于谨征江陵,(宇文)护率轻骑为先锋,昼夜兼行。 ——《周书·列传第三》 老柱国既以元勋自居,便不甘久为小辈宇文护之下。欲斩断柱国对中央的钳制,宇文护与老柱国中地位最尊的于谨的合作也就势在必行,且这种合作是毫不突兀的。 早在宇文泰镇夏州时,于谨即为夏州长史。我们可以将他划入元从宇文氏的行列中。伐江陵之时,宇文护曾与于谨协同进兵,在史料中,也有不少关于二人良好关系的记载。 甚至在宇文护初掌朝政时,于谨挺身而出,为他压服不肯听命的群公诸老。以上是从私情上分析:宇文护会首选于谨为其政治死党。 从政治形势上分析,宇文护采取“合一强而并数弱”的策略是正确的。独孤信、赵贵、侯莫陈崇反抗最激烈,但各家军力、财力均难以和于谨相匹。独孤信以德望扬名,但他曾有过投梁的秽迹,所以,号召力也要低于谨一等。 太祖(宇文泰)临夏州,以谨为防城大都督,兼夏州长史。及岳被害,太祖赴平凉。谨乃言于太祖曰:"魏祚陵迟,权臣擅命,……谨自以久当权势,位望隆重,功名既立,愿保优闲。……中山公护虽受顾命,而名位素下,群公各图执政,莫相率服。护深忧之,密访于谨。谨曰:"夙蒙丞相殊眷,……谨既太祖等夷,护每申礼敬。至是,谨乃趋而言曰:"公若统理军国,谨等便有所依。"遂再拜。群公迫于谨,亦再拜。因是众议始定。 ——《周书·列传第七》 于谨在太祖宇文泰年间曾以久当权势、位望隆重,提出退隐。太祖崩,于谨力排众议,把宇文护推为关西之主。在六位领兵柱国中,如若没有首屈一指的权威,绝不可能办成此事。 与于谨合作,可以轻松兼并各个分散、相对弱小的柱国兵团:独孤家、赵家、侯莫陈家。只要消灭各路反对人马,繁琐的局面就会变得更清晰明朗,最后,残存的只有于家和宇文家两支最大的兵团。 事成之后,他再大力起用二代将门,把剩余的李家、于家之军权做分解。宇文护的算盘打得精妙,但要进一步了解他的计划,还需弄懂二代将门的概念。 有论点:关陇贵族为隋唐帝国之基石,而八柱国体系为关陇贵族之滥觞。观点固然不错,但若欲更为细致地切分这个演变过程,需找到从柱国到关陇贵族的过渡形式——二代将门。 右十二大将军,又各统开府二人。每一开府领一军兵,是为二十四军。自大统十六年以前,十二大将军外,念贤及王思政亦作大将军。然贤作牧陇右,思政出镇河南,并不在领兵之限。此后功臣,位至柱国及大将军者众矣,咸是散秩,无所统御。六柱国、十二大将军之后,有以位次嗣掌其事者,而德望素在诸公之下,不得预于此列。 ——《周书·列传第八》 从上文可以看出,“不得预于此列”的就是二代将门。二代将门并不是单指某一代的将家子弟,所指的实是取代老柱国的要员大将,可连跨数代,亦可是关中著姓或北镇末级旧官及其子弟。 二代将门文武兼资、出类拔萃,有世系庞大者,有以姻亲上位者,有以军功显名之寒人。此等人与老柱国最大的区别是:前者成名于东西魏诸战,后者在六镇之乱时,就已名高于天下。 六镇,高欢得其五,六镇家人自然多数陷入关东。高欢常以此招诱老柱国,然即使老柱国拒不出关,亦不能阻挡麾下旧将东归的浪潮。一人得道,鸡犬升天。 反过来说,抛弃下层的支持者,上层的地位也会被撼动。老柱国的支持者是北镇精兵,河桥、邙山两役在客观上严重地削弱北镇精兵集团,使之渐不堪用。 因此,无论是从忠诚度,还是从战斗力上考虑,北镇精兵都必然面临淘汰。二代将门系于关陇,不是本地土著,便是在关中立家。 相对来说,他们忠诚可靠,不会有东归之意;更兼两魏五战促使关西豪族所控制的人口摇身变为北周的战斗主力,那么,这部分人的统帅被推上历史舞台也便水到渠成了。 《周书·列传十一》列举的诸将是二代将门的鼻祖:达奚武、杨忠、王雄、侯莫陈顺、宇文贵、豆卢宁。 杨坚之父杨忠 二代将门的代表 他们大多早在平六镇,灭葛、邢,击退陈庆时便已擐甲出战,虽具备卓越的军功,但与魏末六镇之巨头相比,在威望和实力上仍有很大的差距。 杨素,字处道,弘农华阴人也。祖暄,魏辅国将军、谏议大夫。父敷,周汾州刺史,没于齐。……周大冢宰宇文护引为中外记室,后转礼曹,加大都督。 ——《隋书·列传第十三》 韩擒,字子通,河南东垣人也,后家新安。父雄,以武烈知名,仕周,官至大将军、洛虞等八州刺史。擒少慷慨,以胆略见称,容貌魁岸,有雄杰之表。……贺若弼,字辅伯,河南洛阳人也。父敦,以武烈知名,仕周为金州总管,宇文护忌而害之。……周齐王宪闻而敬之,引为记室。 ——《隋书·列传第十七》 之所以要刻意将二代将门这一概念独立出来,让其成为一个过渡性的群体,而不是直接把北周中期武将群体默认为关陇贵族,是因为有部分人的出身在当时并不属于关陇这个地缘结构中,有出于关东者,也有出于南方者。 宇文护、宇文邕对他们的提拔并不是因其地域户籍,而是过关的军功、无威胁的身家和较低的名气。为约束二代将门成长如柱国,中央自然又有一番钳制手段,那就是外放宇文宗室,倚之重任。 高颎,字昭玄,一名敏,自云渤海蓚人也。父宾,背齐归周,大司马独孤信引为僚佐,赐姓独孤氏。及信被诛,妻子徙蜀。……年十七,周齐王宪引为记室。” ——《隋书·列传第六》 将开隋之核心武将梳理一番,其父辈基本可划入二代将门之中。而诸如杨素、贺若弼、高熲等又曾入宇文宪幕府。 高熲父高宾是独孤信僚佐,或可算入老柱国兵团中,独孤信死而高宾被贬入蜀中。宇文宪委任高熲为记室,目的在于让老柱国旧部唯宗室马首是瞻。 宗室对将门子弟的吸纳,则出于两个方面考虑,既是为强壮自己,又是为进一步削弱将门集团。宇文氏如果收编柱国旧人,并用他们抑制将门的成长,再让将门子弟入幕,逐渐同化之,那么宗室的地位必将空前提高。 宗室享有姓氏上的便利,可以依靠血统赢得政治上的先机,是杨坚之大敌。因此,杨坚拣选将门子弟为合作者,只需削去宇文氏军权,便能压服绝大多数人。 为与老柱国对立,尉迟迥、贺兰祥均可算入二代将门之中,但他们又是宇文氏近亲,此类人处于宗室与将门之间,因此也是军权阶级中立场较为模糊的一派。他们也是最初的二代将门,上衔六镇之乱,下接两魏五战。 其实,杨忠、杨坚亦属此类。他们实力强悍,但经历一系列的军权架构演变后,到北周晚期,反而被将门的后起之秀与宗室取代得所剩无几。 尉迟迥之乱中,韦孝宽为杨坚领兵诛逆,恰巧是关陇贵族看破杨坚将门之潜力而缴纳的投名状。于翼身为于谨次子,是老柱国的遗脉,也同样默许杨坚的行为。 大将门之间的对决,为何会被放到最引人注目的台面,甚至决定关陇贵族的未来,其实最大的问题便是出在宗室的垮台。 卫剌王(宇文)直,字豆罗突。魏恭帝三年,封秦郡公,邑一千户。武成初,出镇蒲州,拜大将军,进卫国公,邑万户。 ——《周书·列传第五》 越野王(宇文)盛,字立久突。……天和中,进柱国。建德三年,进爵为王。四年,大军伐齐,盛为后一军总管。五年,大军又东讨,盛率所领,拔齐高显等数城。并州平,进位上柱国。 ——《周书·列传第五》 赵僣王(宇文)招,字豆卢突。……保定中,拜为柱国,出为益州总管。建德元年,授大司空,转大司马。……大军东讨,招为后三军总管。 ——《周书·列传第五》 滕闻王(宇文)逌,字尔固突。……天和末,拜大将军。……六年,为行军总管,与齐王宪征稽胡。逌破其渠帅穆友等,斩首八千级。……进位上柱国。……其年冬,为隋文帝所害。” ——《周书·列传第五》 宇文护、宇文邕大力提拔宗室,放任兄弟子侄出镇州郡,贵者官拜柱国,如前故事。但诸王却有柱国之名,而无柱国之实。这简直与大统年间柱国典掌全国府兵的情况天差地别。此职沦为徒有虚名的勋官,也是中央有意为之。 元氏宗亲为北镇将帅欺凌,见诸历史,为免重蹈覆辙,周主搬出宇文家族,用宗室分去豪强和将门的兵权。 从伐齐之战看,北周宗室是用兵的中坚。戮力于并、汾之间,喋血于邺、漳之上,宇文宪、宇文招、宇文纯、宇文亮、宇文俭诸王功不可没。 北周灭齐的关键之战——平阳之战 请注意一票宇文 周宣帝宇文赟荒淫有如高纬,但手段权谋却不及高纬。他猜忌宗室,甚至逼死宇文宪,继而引出宇文亮起兵作乱,已成自绝之态。将门子弟和柱国之后对宗室的忌惮也从此逐渐消减。 丁未,追赵、陈、越、代、滕五王入朝。己酉,大渐。御正下大夫刘昉,与内史上大夫郑译矫制,以随国公坚受遗辅政。 ——《周书·帝纪第七》 周隋两代,神器更易,其主要原因在于军权的分散与转移。杨坚诱杀五王,放手夺取宗室强镇之军权。 在此之后,他才锐气大涨,受诏辅政,隔年即刻行废立之事,从侧面上反映了北周宗室之重要。 综上所述,北周早期军权形成于西魏时代,府兵分为六军,分别掌握在柱国大将军手中。两魏五战时期,柱国旧部被殄灭殆尽,关陇土著开始被大量招募,从而引起北周的军队结构发生改变。 在此之后,宇文护求得于谨支持,采用合一强而并数弱的策略瓦解柱国体系;扶植二代将门,令其挤走效力于老柱国的一代将门,同时小心翼翼地提拔宗室,以缓和敌人对自己“挟天子”这一事实的口诛笔伐。 周武帝宇文邕争得二代将门的倒戈,令宗室大规模出镇州郡,在夺权后更是让众多宗室将帅参与伐齐,使得宗室和将门在武将官职上呈现交叉的形态,以达到二者互控的目的。这种“宗将”平衡堪称北周一朝之经典。 与此同时,二代将门扎根在关陇经济文化圈内,数十年间,一步步同化为关陇贵族。周宣帝宇文赟登基后,对宗室并不友好,前代辛苦维持的“宗将”平衡被打乱。杨坚时代,与大将门天然亲近的关陇贵族对其诛杀宗室的行为拍手称快。 为求自保,柱国的后代则冷眼旁观,直到决出新的北朝雄主,他们才愿意表态。五王死后,宇文邕一手打造的军权天平彻底倾斜,关陇贵族无疑成为最后的赢家。
(责任编辑:admin) |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