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时速350公里,假如驶回中国铁路的蒙昧时代…

http://www.newdu.com 2017-08-24 历史之家 佚名 参加讨论

你也许听过中国的新四大发明,它们是高铁、网购、移动支付和共享单车。提法虽有争议,但至少体现了中国影响世界的四个代表事物。
    最近,又有报道称“复兴号”动车组将在京沪高铁率先实现350公里时速的运营。届时,我国将成为世界上高铁商业运营速度最高的国家。
    时速350公里是个什么概念?意味着从上海到北京只要4个半小时,而中国最早的铁路,时速才25公里。
    无疑,中国高铁正在以一种领先世界的姿态出现,无论是技术实力还是运营模式,我们为祖国越来越强大而自豪!
    回望历史,接受新事物从来不容易。中国铁路也曾经历过一段蒙昧的时代。
    这段时期,不仅铁路发展举步维艰,而且还闹出了一个个现在看来都十分荒诞的笑话,真正是啼笑皆非。

从中国最早自主修建的铁路——1881年启动修建的唐胥铁路开始,中国铁路才缓缓驶向了现代化的旅程。
    然而,铁路修建的过程却十分艰难,它呜呜呼啸的轰鸣,和隆隆喷涌的黑烟,曾经让人惊恐不已,被当时很多人目为“钢铁怪兽”。
    于是,各种离奇的事情就发生了。

当时,主导修建这条铁路的,是晚清重臣李鸿章。李鸿章不敢跟朝中那些守旧大臣们硬杠,就用了一个委婉的提法,说要修建的是一条“快车马路”。不想一语成谶,“快车马路”真的成了“马路”。
    那是铁路修成后第一次通车,大家都很高兴,于是就开着小火车呜呜呜地绕了一圈。然后…就坏了!
    这事儿传入朝中,又被那些守旧大臣添油加醋地传到老佛爷慈禧太后的耳中,结果舆论哗然,项目被紧急叫停!你不是说是“快车马路”吗,怎么还用了机车?不许用!
    于是,这辆火车的火车头被废弃,车厢改成用马拉...中国铁路史上的奇观——马拉火车就这样诞生了!李鸿章们本来想生米煮成熟饭,结果煮熟的鸭子就这样飞了。

那些守旧大臣们(主要是清流和道学大臣)反对的理由,主要是八条。除了破坏风水以外(这个在当时是最重要的理由),其他还有比如修路要刨了很多百姓的坟(也是坏风水),还可能被外国鬼子利用,劳民伤财没银子等等等等。
    总之是不!能!修!
    不过,李鸿章什么人,政治套路他比哪些守旧大臣们玩得更溜,抓住一切机会拓展延伸唐胥铁路。中法战争结束后,国内富国强兵的呼声越来越高,于是,修铁路再次被提到了议程上。

▲ 中国第一条自建铁路——唐胥铁路
    一次在军机和内阁会议上, 大家坐下来集中讨论修铁路的事情。当时的军机大臣孙毓汶就拿出一个奏折来读,是内阁学士徐致祥写的,奏折中提到修铁路有“八害”, blablabla说了一通,最后一条是:
    “查火轮车每时不过行五十里,中国紧急驿递文书,一昼夜可六七百里,有速无迟……”
    这一下被李鸿章抓住了把柄,小子!数学没学好是吧?一小时50里,一昼夜就是1200里,跟你的“一昼夜六七百里”比,你说谁“有速无迟”?这不是瞪着眼说瞎话嘛,“其欲谁欺!”
    由于被李鸿章抓住了硬伤,而且气势夺人,大臣们当时就没话说了,这一局李鸿章完胜!

然而,这次修铁路的提议最终还是没有通过,原因是当时一户部尚书无法理解修铁路的好处。还是本着修铁路“失我险阻,害我田庐,妨碍我风水”的笼统认识,激烈反对,甚至以辞官相逼。
    没办法,拨款的户部不答应,再加上李鸿章还有其他更迫切的事(比如扩建海军),博弈之下,暂且退让。

其实,在这条被称为“中国铁路建筑史的正式开端”的唐胥铁路修建以前,中国辽阔的大地上,还出现过两条铁路。
    一条是吴淞铁路,由洋人在上海修建。李鸿章“快速马路”的套路就是跟他们学的。这条铁路起初以“寻常马路”的名义修建,修成后没办法,清朝花了28.5万两银子赎回,然后拆掉扔海里了。
    更早的一条,是英国一个叫杜兰德的商人,在北京宣武门外修建的一条0.5公里的小铁路,用来打广告,结果也被步军统领衙门给强拆了。

▲1876年7月3日,吴淞铁路举行通车典礼
    中国的铁路历史,走过了一段漫长又漫长的艰辛道路,中间的曲折,有着许许多多的血汗故事。
    所幸的是,一百多年后的今天,我们踏上了一条更加高速的现代化道路。高铁甚至还成为了中国的一张“世界名片”,驶出国门,在全球的舞台上,纵横驰骋。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