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灵甫这一战之后可出了大名,成了全国皆知的抗日英雄,这还要感谢着名剧作家田汉的艺术再现。在德安大捷后不久,田汉受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第三厅厅长郭沫若的委派,来采访张灵甫,光采访报道还不够,田汉还以张古山之战为蓝本,编写了话剧《德安大捷》,由田汉的演剧队排演并向长沙市民和74军的官兵作了公演。在戏剧家的生花妙笔下,张灵甫以真名真姓在剧中出现,成了剧中歌颂的抗日英雄,从此名震天下。
74军将士奋勇抗倭的事迹深深感染了田汉,这位《义勇军进行曲》的作者,除编写话剧外,还主动挥笔作词,和作曲家任光一道为74军创作了一首慷慨激昂的军歌:我们是人民的武力,抗日的先锋。……跟着先烈的血迹,瞄准敌人的心胸,我们愈战愈能,愈杀愈能。
不肯违反规定的“瘸腿”将军张灵甫作战勇猛在74军是公认的,由于经常上一线指挥,负伤的次数也就相当的多。据张灵甫的遗孀王玉龄回忆,曾经就有过13块弹片一下炸到他身上。还有一次更加危险,伤在了额头,命虽保住了,右上额却留下一道难看的疤。都知道张灵甫外貌俊朗,平时对自己的军容仪表十分在意,额头的伤疤让他觉得破了相,为了遮挡这道疤,张灵甫的右额头从此多了一缕头发。
就是这个连额头的疤都要遮掩的爱美将军,却对在抗日战场上变成了瘸腿而毫不在意。在74军,张灵甫有个绰号叫“张瘸子”,这是他的部下们私下里对他的称呼,当然这里面蕴含的是对老上司的亲昵而不是嘲笑。因为大家都知道,这条右腿是张灵甫亲临火线作战时被日本鬼子的机枪打断的。
张古山胜利后,张灵甫升职成了旅长,之后不久率部参加了南昌会战。1939年3月底,日军占领南昌,张灵甫奉命率领自己的部队赶到南昌西边的高安作战,主动向日军发起进攻。在先锋部队冲击受阻的情况下,在后方指挥的张灵甫再一次扮演了突击队长,他把钢盔往头上一扣,带着一个营的兵力增援前军。看到旅长带头增援,前军将士气大振,打退了日军。
就在大家庆祝胜利的时候,战场上却出现戏剧性的一幕:张灵甫倒在地上,身上还压着几个部下。大家仔细一看才发现,张灵甫在冲杀的时候,右腿膝盖被鬼子的机枪扫中。几个卫兵慌忙把张灵甫架到略安全的地带,查看伤势。可张灵甫对自己的腿伤不以为意,拼命地推开压在自己身上的卫兵,找个卫生兵简单地包扎止血,还想要拖着伤腿继续指挥。没办法,部下只好强行把张灵甫从火线抢下,送到后方医院治疗。直到这时,张灵甫才意识到自己的腿上有多严重。
日军的子弹正好打中了张灵甫的右膝,造成膝盖严重骨折,战场上包扎得太匆忙也没注意消毒,结果伤口感染高烧不退,医生怕危及到张灵甫的生命决定截肢。这下张灵甫可急了,没了腿以后还怎么领兵打仗。不管医生怎么跟他解释,张灵甫都听不进去,他甚至从腰间抽出手枪,拍在医生的桌子上说:“踞腿还不如先一枪打死我1据王玉龄回忆,后来张灵甫曾告诉她,当时就连睡觉的时候,张灵甫都把手枪放在枕头底下,就是怕医生趁他睡着的时候做手脚。
就这么拖拖拉拉的,张灵甫的腿伤治了半年都没啥起色。想去香港治疗吧,又担不起昂贵的医疗费用。最后,还是蒋介石特批了养伤费才得以赴港,在玛丽医院接受英国专家的诊治。张灵甫的右腿手术相当成功,医生向他保证,只要静心接受治疗,完全能够痊愈。可张灵甫却在修养的关键当口决定提前出院回到战常起先,玛丽医院的医生还以为张灵甫提早回去,是因为付不起昂贵的医疗费,还好心劝他说“多休息半个月就能痊愈,费用有困难医院可以减免”。其实,张灵甫是在报上看到战时军人不宜出国养病的新规定,所以才不顾医生的劝阻执意出院回国。他对医生说:“军人死且不惧,何爱一肢。军令不可违。”张灵甫的军人本色在这里显露无遗。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