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神的黄昏》是个古老的日尔曼神话,德意志精神的起源。然而,它竟成了二战中德国纳粹的符号,成为希特勒留给整个欧洲的悲惨记忆和刺入灵魂的痛楚。盟军虽最终取得了胜利,实际上也是一无所获。 所有城市都是满目疮痍,几近成了废墟;良田则荒草遍野,颗粒无收。欧洲的农业生产几近停滞,城市中成千上万的人们无家可归,挣扎在饥饿的死亡线上。各国有限的剩余粮食根本是杯水车薪,而几乎毁于战火的欧洲铁路更是无法满足粮食运输的需要。对于西部地区,每天逃往苏占区的人口数以万计,总数估计达到了1200万到1450万之多,而那些纳粹苦役和集中营幸存者,以及数万被释放的盟军战俘,则更是完全陷入了绝望的境地,苦苦等待救援。希特勒和他的追随者们终于达到了他们的目的,将整个欧洲带入了“众神的黄昏”――黑暗世界。盟国和苏联被迫采取一系列强硬、野蛮措施,解决德国及轴心国战俘的问题。 根据1929年签定的《日内瓦公约》,所有战俘均应享有与占领部队同等的人道待遇,包括饮食等基本保障。然而,对于二战末期的欧洲,每人每天最低2000卡路里的食品需求都不可能得到保证。当时同盟国有限的粮食主要保障太平洋战区,直到战争完全胜利后,保障重点才开始逐渐转向欧洲。 1945年4月初,美国在欧洲负责接收的战俘数量为31.3万人,但到该月底战俘数量即突破了210万人。随着第三帝国的垮台,美国在欧洲接收的德国及轴心国战俘总数竟高达500万人之多,其中约5.6万人在被俘期间死亡。死亡率与德国方面的美国战俘的死亡率基本持平。 而在苏占区,战俘们的境遇就更糟糕了。纳粹德国及其轴心国伙伴们对待苏军战俘的残酷手段,直接导致了苏联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随着苏军的节节胜利,越来越多的战俘落入苏军手中。因此,苏军接管的战俘死亡率随之也直线上升,到1943年竟然高达60%。约有57万德国及轴心国战俘死于囚禁中。这种糟糕的情况直到1944年3月才有所改观,但也仅仅是因为经济方面的因素。官方数据显示,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以及战争刚结束的那段时间,苏联共接收了238.8万德国战俘以及109.7万欧洲其他国家的战俘。其中有超过一百万的德国战俘在监禁期间死亡。英国军事历史学家马克思•阿瑟认为,“在1945年,当时几乎所有苏联人都认为该是纳粹德国付出代价的时候了。莫斯科与华沙之间的一百多个战场上,德国战俘们在苏联士兵那里几乎得不到任何怜悯与仁慈。” 二战期间,苏联的劳动力几乎全被送上了前线,倒在战场上的更是不计其数。战后,劳动力极度匮乏的苏联将目光转向了战俘。战俘成了苏联经济发展所需劳动力的替代者。他们虽然并不等同于劳改犯,但是在待遇上并没多大差别。战俘营通常由一些粗漏的小棚屋搭成,根本无法抵御俄罗斯冬季的刺骨寒风。当然,苏联政府也会不定期遣返战俘,有时数量巨大。但直到1953年还有2万余名德国战俘仍被拘禁于苏联境内,直至斯大林去逝后,这些人才最终被遣送回家。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