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我国古代的南方少数民族中,百越、干越、僚人、僰人(都掌人)民族都有悬棺葬的习俗。为什么要会有悬棺葬这种神秘的葬制呢? 僰(音bó,类“博”)解释:1.逼迫。2.古代西南少数民族名。僰人之称最早见于《吕氏春秋》,为“西方之戎”,属氐羌族群。秦以前有僰侯国,位于今四川宜宾地区。滇(今云南滇池地区)和邛都(今四川西昌地区)两部落也居住有大量僰人,史称滇僰和邛僰,与当时川东的濮族同出一源。汉代,其聚居区称僰道(王莽改为僰治),是秦汉时期修“五尺道”通西南夷的起点。主要从事农业,除水稻外,还栽植各种经济林木。本族奴隶主常向外输出奴隶,称僰僮或僰婢。曾发动过反抗东汉统治者的斗争。后一部分渐与汉族同化,另一部分向南迁移,到南北朝时成为僚族的一部分。在汉末以后,僰的名称不见于记载。宋代大理国是僰人(白人)建立的。元、明继续称为僰人或白人。明、清以后称民家。他们都是白族的先民。元以后也称傣族先民白夷为僰夷,最早见于《元史·泰定帝纪》。 僰最早见礼记王制篇作"棘"所谓"屏之远方,西方曰棘",郑注"棘"当作"僰"。吕氏春秋侍君览始作"僰",称"僰人野人,篇笮之间,多无君"。后来史记西南夷传,有所谓"僰僮"。说文解字"僰,犍为僰蛮也"。(摘自黄现璠著《广西僮族简史》) 首先要了解一下其中一支古老的民族——僰族。如果不是万历年间的一场战争,僰族很可能会成为中国第57个少数民族。早在先秦时代,“僰人”就生存在西南地区。僰人天生就是一个战斗民族,骁勇善战,2000多年来不断发展壮大。当中央政权的版图慢慢扩大到西南地区之后,善打但难以驯服的僰人便成了统治者们的心头大患。 一直到他们神秘消失,僰人也没有被驯服。 在百代君前面的文章中,曾经介绍了著名的平播之役,万历一上台之后,貌似就是看西南这些少数民族不顺眼,非要驯服他们。对于僰人,这位皇帝竟然废除了僰族存在了千年之久的蛮夷酋长制度,然后派了一个汉族大臣空降进行管理,结果造成了一场僰族反抗明朝政府的抗争。僰人人数不多,但是个个骁勇善战。明朝翰林院经筵讲官任瀚在他所书的《平蛮碑记》中对其战斗力是这样描述的: “在攻占僰人都城时,城池易守难攻,而且僰人的首领通晓军事战术,手下的强兵个个英勇善战” 明朝开国200年里,派兵一共攻打了僰人12次,但是被击败了10次。在最后征战中,明朝官兵了想了11种方式攻打僰人,才最终取得了胜利。 僰人被俘虏之后,被分散安置,由于这个族群实在是烈性难驯,明军便慢慢将其坑杀,最后,僰人便消失在他们生活在2500年的土地上。僰族服饰 消失的僰族没有留下都城,没有留下奇珍异宝和各种文物,却留下了288具悬棺。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