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6月28日上午,南郑一施工现场开挖出一钟形铜器。接到报告后,圣水镇政府、圣水文管所、汉中文物考古队工作人员立即赶到现场,使得青铜编钟得到及时保护。 据考古专家测量,青铜编钟文物高37.5厘米、最大口径21.5厘米、壁厚1厘米,重约6.5公斤,初步鉴定该文物为战国时期的青铜编钟。目前青铜编钟已现场交由汉中市文物考古队带回圣水文管所暂时妥善保管,近期将委托省文物中心进行修复和研究鉴定。 青铜编钟的相关资料: 青铜编钟是春秋晚期青铜镈,共四件,大小相近,高度依次递减,钲部有“滕侯赇之歌钟”六字铭文。 1964年,在南京程桥的东周大墓中,还出土了两组青铜编钟,一组9件,一组7件,纹饰精美,做工精良,据考证为春秋晚期吴国的宫廷乐器,虽历经2500年的沧桑,仍 乐律分明,音色清亮。在湖北曾侯乙编钟出土之前,它们是考古发现的最大两组编钟。吴国的宫廷乐器在六合出土,其中原由耐人寻味。 古墓中还出土了堪称春秋青 铜剑精品的菱格纹铜剑,与传世的夫差自作用剑极为相似。尤其是圆形剑首内刻划数道同心圆圈,细如毫发,整齐精致,如此精细的刻纹工艺,专家推测当与铁器的 出现有关。此外还有带铭文的铜盘和铜也,它们不仅继承了几何曲线编织纹饰的特点,还遍布细密的蟠虺纹,极尽繁复华丽之能事。另外,铜盘残片上还刻有人物、 树木、异兽和几何纹,反映了贵族宴饮、狩猎的内容,极为罕见。同期出土的臧孙钟、勾吴太叔盘、罗儿也等青铜器上的铭文则是南京地区迄今发现的最早文字。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