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日的汉江川道,农民在田里播种,金灿灿的的油菜花,放肆的铺满了汉江两岸。一艘艘铁驳船从江面驶过,马达声响彻原野。眼前的汉江草长莺飞,凤凰山下,月道河上,早已寻不见一丝一毫战争的痕迹。 汉中古称南郑、梁州、天汉,是长江第一大支流汉水的源头,也是两汉三国文化的主要发祥地。在汉末西北地区战火纷飞、腥风血雨之际,这里却在道人张鲁的引领下,如遗世独立一般,生长出一个充满魅力的理想国。 张鲁(?—216年、245年或259年),字公祺,传说是西汉留侯张良的后人、天师道(五斗米道)教祖张陵之孙。 东汉顺帝年间,沛国丰(今江苏省丰县)人张陵背井离乡,来到民风淳朴、山川秀丽的蜀地,在鹤鸣山闭关修炼长生术。某天,酣梦中有幸被太上老君发展为下线,为了扩大组织,创立了天师道,因为入教者需要交纳五斗米的会费,又得名“五斗米道”。 汉安元年(142年),张陵在巴蜀一带做起了赤脚医生,一边买药,一边传道。而天师道则凭借神鬼之事的蛊惑力迅速在蜀郡(今四川中部)、巴郡(今四川北部)和汉中(今陕西南部)一带打开市场,一时间,信徒遍布四川。 当时信徒究竟有多少,不得而知,但张陵的长生术修炼的不怎么样倒是显而易见。张陵于公元178年卒,一年后,其子张衡亦卒。本来“五斗米道”理应由孙子张鲁接班,但此时的张鲁还不满十岁,年幼稚嫩,上不得台面,所以,教权便落在了张陵的另一个徒弟张修手中。张鲁作为教权的正式传人,他的存在必定是张修掌教的致命威胁。反过来,张修掌教也是对鲁母子的威胁,而张鲁母子显然深刻的感受到了这种威胁。 张鲁的母亲喜欢养生美容,颇有姿色,又通“鬼道”,是个神秘而美艳的女人。自丈夫张衡死后,鲁母便“往来焉家”,张鲁母子与刘焉家的关系逐渐升温,成为了刘焉割据益州的坚定支持者。 张鲁母子见信于刘焉,大致有两个目的:一是,寻求庇护;二是,借刘焉的势力,静候时机,夺回教权。第一目的非常现实,只有找到靠山才足以与张修抗衡。而第二个目的则需要漫长的等待,这一等便是十余年。
公元190年,关东联军声讨董卓,关东与关西军阀混战厮杀,乱成了一锅粥。如此,地处西北与西南之间、“财富土沃”的汉中便成了割据自雄的佳境,而张鲁就在此时登上了历史舞台。 公元191年,刘焉为了牢牢控制益州的北方门户——汉中,以屏障益州,任命张鲁为“督义司马”,与“别部司马”张修合兵同击汉中太守苏固。在张修杀了苏固后,张鲁一招黄雀在后又杀了张修,夺其兵众,在汉中站住了脚。就这样,一场血腥的夺权之战,却意外完成了教权的和平过渡,在五斗米教众看来,教权又回到了正宗传人的手中,是一件值得庆贺的事情。 刘焉虽然表面以汉宗室自居,心里却巴不得早日脱离东汉政权的束缚,坐稳益州皇帝的宝座。不愿当“汉贼”之名,却又想得割据之实,拿不上台面的事自然都得由小弟张鲁来做,截断斜谷道,杀害汉朝使者,拥有两副面孔的刘焉把锅甩给了张鲁,摆出一副“五斗米道”又在汉中“造反”了,我是逼不得已才脱离汉朝的嘴脸。没想到,张鲁却也利用刘焉割据益州的企图,一步一步的实现着自己的愿望。 张鲁的确没有令教众失望,闭塞的汉中盆地在张鲁断绝褒斜道之后,成为了乱世中的天堂,对当时的五斗米教徒而言,那是一个幸福而又辉煌的时代。
张鲁进入汉中以后,和刘焉父子保持了十年亲密无间的关系,直到刘焉去世,刘璋成为益州的第二代统治者。此时,张鲁在汉中羽翼渐丰,刘璋又“暗弱”,二人的关系发生了微妙的变化。终于,刘璋头脑发热,以张鲁不服调遣为由杀掉了张鲁的母亲和弟弟,成功打破了尴尬。十年之后,二人再也没有了拥抱的理由,张鲁切断了与刘璋的一切联系,成为了真正意义上独立的政治力量。 张鲁政权是汉末三国之初西部地区最具魅力的政权,是军阀混战中的一块乐土。其治下政通人和,“民夷便乐之,雄居巴、汉垂三十年”,这块西部最富庶、最安宁的地区在大国和强权的夹缝中,展现出了强大的生命力。 这一切,不仅源于占尽了天时地利,更在于张鲁采取了一系列安定社会、发展经济的政策: 政教合一 “不置长吏,皆以祭酒为治”,选拔那些信道虔诚并享有一定威信的长者来管事,否定压迫人民的封建官吏机构。这种淳朴、平等的思想让乱世之际的人民找到了精神上的皈依和心灵上的宁静,“民夷信向”是再自然不过的事情。 招徕人口 “诸祭酒皆作义舍,又置义米肉,悬于义舍”,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流民俱欢颜,流入汉中的饥谨流民享受到了免费的自助和住宿。张鲁利用巴、汉地区“财富土沃”的优势,以宗教为纽带,把流民、饥民团结在一起,过起了平均消费的生活,这种带着“公社”色彩的经济共同体巧妙的缓和了当时最严重的流民问题。 寓治于教 对于犯小过的人,让他们从事公益劳动来自觉洗刷错误;对于触犯法律的人“三原,然后乃行刑”,就是先说服教育,你不听,再犯就再教育,这样重复三次还不改过的,才动用刑法。这种以教育为主、刑罚为辅的精神,让百姓从两汉冤狱遍地的惨境中得以脱身。 张鲁以德治国、平均主义的经济、政治纲领,让汉中这在那个战乱频仍,饿殍遍野,生灵涂炭的年代变成了民风纯朴的人间天堂。汉中百姓安居乐业,路不拾遗,夜不闭户,“民夷便乐之”,甚至“朝廷不能讨”。
“五斗米道”长期的宗教活动,为张鲁政权积蓄了力量,培训了骨干,巩固着政教合一的政权。但是,“五斗米道”登上权力的宝座后,却开始逐渐向封建化的方向扭曲,借助权力的淫威强迫人们信奉宗教,导致“流移寄居其地者不敢不奉”。于是,屠杀恶龙的男孩终于变成了恶龙,这一曾闪烁过大同理想光辉的政权,不可遏制的走向了人民的背面。 公元211年,曹操派钟繇、夏侯渊合力进攻汉中,张鲁为了自守,不惜损害劳动者阶级的利益,招降纳叛,还封马超为“都讲祭酒”,这个以流民为基础的政权变成了自相矛盾的笑话。 公元215年,平定马超后的曹操亲率十万大军进攻汉中。无法与曹操抗衡的张鲁在阳平关战败后举众投降,被拜为镇南将军,“封同中侯,邑万户”。张鲁终于走上了“上匡天子,则为桓、文,次乃窦融,不失富贵”的封建化的道路,将巴、汉地区劳动者辛勤创造的财富变为向东汉朝廷邀功的资本,曾经的理想国,就在这样的蜕化和收买下,走到了尽头。 “乌托邦”是英国人托马斯•莫尔于1516年在《乌托邦》一书提出的,其中有诸如财产公有、人民平等、按劳分配等描述。中国古代并不缺乏“乌托邦”的思想,《庄子》的“无何有之乡”,陶渊明《桃花源记》中鸡犬相闻、安静祥和的生活,都是与混乱的社会现实深刻的对照。 而在汉末的腥风血雨中,张鲁曾据有一方乐土,一度治民理政,是当时一个存在30多年的“好地方”。无论最终结局如何,在那个动荡的年代中能让每一个人都吃上饭,的确不失为一件伟大的事情。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