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中了举人,是进入了仕途的门口,由吏部管理,有了做官的资格,可以委任如教喻、县丞、主薄等,可以做副县级待遇的官。考中举人才可以参加全国性考试,即会试,相当于国考。 中举者在次年春必须进京参与会试,也就是考进士。会试被录取的人,称为"贡士"。清朝新录取的贡士,在殿试之前还必须进行一次复试,复试结果,按成绩分为一,二,三等,这个等级对於以后授予官职有很重要的关系。殿试在四月份举行,名义上由皇帝亲自主持。此外还要任命阅卷大臣,读卷大臣,协助皇帝评阅试卷。明清两朝的殿试都只考策问一场,不考八股。出榜分为三甲:一甲为赐进士及第,只有前三名,为状元,榜眼,探花,合称三鼎甲;二甲为赐进士出身若干名,第一名称为传胪;三甲为赐同进士出身若干人。在一,二,三甲的都泛称进士,中了进士,功名就到了尽头。殿试考中称为“甲榜”。按照清朝制度规定,殿试以后还要进行一次考试,叫“朝考”。殿试的状元,榜眼,探花不再参加朝考,朝考的第一名叫做朝元。举人考上进士大约只有百分之五的机会,但是举人还是有做官的机会的,很多举人也是走的这条路。 当了举人的确就可以当官,只不过一般都是中下级官吏,比如教谕之类的学官,或者县丞、主薄之类的佐贰官。运气好的话,赶上吏部的大挑,还能外放个小县担任知县,著名的清官海瑞海就是由此迈入仕途的。当然,极个别的举人也能混到通判、同知、甚至知府这样的地市级官员,但要是再往上就要看运气了。历史上,以举人身份出将入相的少之又少,海瑞能得到从一品太子太保的荣誉衔已经是举人中的凤毛麟角了。嘉靖二十八年海瑞参加乡试中举,初任福建南平教谕,后升浙江淳安和江西兴国知县,推行清丈、平赋税,并屡平冤假错案,打击贪官污吏,深得民心。得到提升,历任州判官、户部主事、兵部主事、尚宝丞、两京左右通政、右佥都御史等职。他打击豪强,疏浚河道,修筑水利工程,力主严惩贪官污吏,禁止循私受贿,并推行一条鞭法,强令贪官污吏退田还民,遂有“海青天”之誉。万历十五年),海瑞病死于南京官邸。赠太子太保,谥忠介。 总体来说是不会超过县令的,当然也有特殊情况。 1、明朝开国初期对身份要求没有那么严格,因为是战乱。所以开国君臣身份贵贱不一,这个历朝历代都一样,到了中期出现了举人进士等身份。 2、在明朝中后期,庶吉士,也就是进士的前六名才有可能入阁当宰相;进士二甲内,也就是前七十名一般会做到尚书侍郎一类,类似于现在各部部长副部长。三甲也就是70名以后,基本上开始县令终于知府,类似现在的市委书记。而举人是省内承认的人才,类似于现在公务员省考榜上有名,刚开始会是督学、驿长之类的末等小官(从九品,刚入流。),弄个县令就很牛了,比如明朝海瑞就是举人,开始做官就是督学这个职位。 3、由于明朝讲究出身,而举人、进士都是靠八股取得功名,所以他们有认同感,这就是历史上“清流”的来源,这些人互相照顾,个别举人升职就会跳出这个圈圈,当然,我说的是个例。大部分举人都是终老县令一级的。举例子就多了,比如明朝嘉靖初期宰相张璁、夏言就是进士三甲出身,海瑞是举人做到侍郎。 4、归根结底,举人不如进士。就像现在的大专生和研究生,国考首先要限制学历,学历低就要去基层。一个道理的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