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魏救赵古代战例: 前354年,赵国进攻魏国的盟邦卫国,夺取了漆及富丘两地(均在今河南长垣),三晋之好至此瓦解。此举招致了魏国的武装干涉,余威尚在的魏国派兵包围赵都邯郸。赵国忙派使者向齐、楚两国求救。齐威王召集大臣商议对策,一心抓改革的邹忌反对救援,另一个大臣段干朋则建议威王分兵,一路向南攻打襄陵(今河南睢县)疲劳魏军,一路在魏军攻破邯郸后救援赵国,这样既救援了赵国,又同时削弱了魏、赵,一举两得。威王采纳了段干朋的建议,兵分两路,一路齐军围攻襄陵,一路则由与邹忌不合的田忌率领驰援赵国(救赵将和魏军主力交锋,是块硬骨头,邹忌让田忌救赵显然有私心)。此处涉及一桩历史公案,围魏救赵的谋略到底出自何人?由上可知,始作俑者是一位在历史名不见经传的段干朋。不过,他只是提出了建议,而不是具体的操盘手,且围魏救赵战略在实施过程中也与段的初衷大相径庭,这一切的变数都源自中国古代一位身残志坚的军事家孙膑。 围魏救赵之计破解之法 围魏救赵这个战例中,最核心的,是齐军是抓住了魏国后方空虚的机会,从而展开的。中间讲究不以我方之实与敌硬碰,而是以我方之实攻对方之虚。知道了这些,那么作为魏国,我们可以有两点注意: 一,在攻击赵国之前,就应该对战事进行评估,考察齐国是否会出兵。不会出,便可进行全面攻击,但是如果评估结果认为齐国会出兵救赵,就有两种选择,要么,派使者安抚齐国,使其放弃救赵甚至是一起瓜分赵国;要么就是不动用自己的所有兵力,而是留下一部分拱卫都城,但这样会削弱向赵国的攻击力度。 二,如果已经造成了围魏救赵的局面,都城防御空虚,齐军长驱直入杀奔国都,那么魏国要么与齐国,赵国议和,三方同时罢兵,可保魏国国都无忧,但是这样攻打赵国的计划就会落空。如果魏国执意取下赵国,那么此时可以一边命令前方军队继续猛攻,一边向自己的邻国,主要是南边的韩国进行求救,让韩国军队拖延齐国军队的进军速度,为前方争取时间,也为国内筹措临时兵员,巩固城防赢得宝贵的时间(一般来说,一个国家的国都一般都城高墙坚,城内也大都粮食充足防御准备充分的话,不用个一年半载是攻不下来的),这时就是双保险。一旦前方攻击赵国得手,魏国主力军队便能立刻回援,造成两面夹击的情势。同时还有一种选择就是给孙膑也来个围魏救赵,直接从赵国南下攻击齐国国土。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选择向邻国求救,为什么选韩国不选其他的国家。第一,韩国和魏国相隔很近,有行军的时间优势。第二,韩国军队有力量和齐国军队进行一段时间的对抗。第三,不选西边的秦国,当然是为了不引狼入室。第四,关键的,与韩国结盟的可能性最大。历史证明,围魏救赵后,魏国和韩国联盟,将齐国打败。当然,要求韩国出兵的筹码也得够大才行。 看看地图,魏国与韩国南北相依,孙膑由东进攻,韩国军队是有时间在其进军路线中进行防御的。而且韩国军队不需要与孙膑军队硬拼,只需要坚守不出(即使孙膑饶道,韩国军队就出骑兵骚扰),而要拖延的时间也不需要太长。魏国都城劳动力充足,不止防御工事肯定很迅速。一般魏国都城防御工事完成,绝对有机会拖死耗死孙膑军队。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