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三十七年,中国历史上发生了一件非常大的事情,开始官修《四库全书》。这个《四库全书》,一般认为《四库全书》是整理保存中国古代文献,立了很大功劳的一个壮举或者一个创举,评价甚高。然而它背后有很多不为人知的内幕。实际上,《四库全书》的纂修,对文化的毁灭超过整理的功劳,过大于功。 为什么这么说?我们知道,在开始修《四库全书》的时候,就有四个字的指导精神,这四个字叫做“寓禁于征”。什么叫“寓禁于征”呢?禁就是禁止,征是征集的征,通过征书来查禁书。我们知道,统治者对文字都是非常敏感的,生怕这些东西能够引发一些不利于他们统治的思潮。所以,从来对文字、对思想的钳制都是非常严格的。借着编书,把书全面整理一遍,凡是不符合要求的书统统销毁,这才是编纂《四库全书》的背后的目的。 禁书的情况怎么样?我们知道,《四库全书》规定,重点收儒家经典。所谓“奇技淫巧”的科技书,他们评价非常低,科技书,全部不收;戏曲不收;章回小说不收。不收是什么意思?不收就是不留,不留怎么处理?全部烧掉。所以说,不符合要求的书,不收的书,全都烧掉。 烧掉书的总量有多少?烧书的总量跟《四库全书》的总量差不多;从种数说,从种类说,要是把重复被烧掉的书全部计算在内的话,超过《四库全书》五倍。我们知道,《四库全书》有多大?《四库全书》如果一个人一天到晚什么都不做,从早到晚就是看书的话,最少最少也要看七十二年才能把这个书看完。所以,一个人把一部《四库全书》从头到尾看完的可能性是没有的。 《四库全书》分成经、史、子、集四个大类,编起来的书。编完了以后,抄写了七部,分藏在七个地方。烧掉的书,如果非常重要的话,留了一个目录,叫《四库存目》。其他的,全通通烧掉。我们知道,编书的第一步要征书,征书的工作从头到尾一直没有断过,已经编了差不多了,还要编书干嘛?就是要查禁书。所以,编《四库全书》完成了三件事:一,把《四库全书》编起来了;第二,烧掉了大批的所谓的禁书;第三,一个接着一个的文字狱。 这么大的一场烧书运动,开始的时候是有任务的,跟各个地方官全都派了活儿。凡是交书交得多的,有奖;交书交得少的,一定要罚。如果征书不力,处分得非常之重。所以,开始征书,后来变成搜书,甚至变成抢书了。在这个过程当中,不知道多少书稿被裹在里边,源源不断地运到编书的地方。大量的珍贵书被烧掉了,其中有很多是孤本。大量的稿本,就是手稿,不是印出来的书,被烧掉了。这场文化浩劫损失极其惨重。 所以,史学家吴晗说过一句话,“清人纂修《四库全书》,而古书亡矣。”说清朝为了修《四库全书》,导致古书损毁得太多了。鲁迅也说过类似的一段话,鲁迅说,“现在不说别的,单看雍正、乾隆两朝的对于中国人著作的手段,就足够令人惊心动魄。全毁、抽毁、剜去之类也且不说,最阴险的是删改了古书的内容。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