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的7月20日,许多德国人都会想起一个人,他就是反纳粹的德国军官冯·施陶芬贝格。1944年的这一天,德国夏令时12点42分,他在德国东普鲁士拉斯登堡的狼穴大本营刺杀希特勒未遂。69年后的这一天,军事史专家、“战争史研究”丛书系列主编阎京生做客“上图讲座”35周年与《东方早报·上海书评》创刊5周年系列讲座,回看这一发人深省的历史事件原委。在他看来,刺杀行动的失败具有必然性,但这场军事政变作为二战中德国抵抗运动的集中缩影,反映了德国各阶层对于德国近现代历史的一种“补偿性反思”,“它向世界及历史证明,德国抵抗运动曾经敢于做出决定性的一击”。 后面内容更精彩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一系列密谋功败垂成 希特勒有被迫害妄想症,经常通过突然改变行程来预防别人的暗杀,然而他防备的对象是共产党和犹太人等,他从未想到,在他的军官团和武装部队内部,滋生了一股又一股反对他的力量,每一次都几乎置他于死地,而他每一次都侥幸地逃生了。 军官团与希特勒早期的冲突来自希特勒对总参谋部的不信任。过去,这个无知的前奥地利下士一直把总参谋部看成神秘的战争计划制造基地,想当然地以为只要政治领导人提出需求,总参就可以在任何形势下制订出完善的作战计划。然而他很快发现,总参对于他透露关于未来战争的计划(着名的《霍斯巴赫备忘录》)并不感冒,他们并不愿意打一场军事上毫无准备的冒险战争。几番交涉下来,军官团很快形成了一个反对希特勒的小集团“贝克-戈台勒集团”,但是他们的反纳粹运动并不是出于对法西斯暴政的反感,而只是对他糟糕的军事政策的一种自然反应。 1938年,军事政变计划成形了。一旦希特勒下达入侵捷克斯洛伐克的命令,就将开始行动。他们将逮捕希特勒,解除党卫军和盖世太保武装,在全国报纸发表希特勒辞职声明,成立临时政府,颁布改良版的魏玛宪法,永远杜绝纳粹上台的可能性。 然而,由于英、法和意大利在最后通牒期限2小时的时候愿意与希特勒会谈,以和平方式解决捷克斯洛伐克问题,发动政变的可能性就此告吹了。“当时密谋分子手握重兵,掌握了警察部队,是所有反希特勒密谋中计划最周全、准备最充分的一次,然而他们却把希望寄托在自己无法控制的两个因素,最终在希特勒高超的手腕下土崩瓦解。”阎京生说。 1941年以后,德国抵抗运动的中心发生了转变,从贝克-戈台勒集团转移到了武装部队当中,代表人物是中央集团军群作战处处长特雷斯科夫和冯·施陶芬贝格。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