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了南宋,臣民不准乘轿的规矩就被打破了。《建炎以来朝野杂记》载,宋室自汴梁迁都临安之后,宋高宗认为江南的气候潮润,路面湿滑,一些上了年纪的大臣骑马出行,很容易滑倒被摔伤,就说:“君臣一体,朕不忍使群臣奔走危地,可特许乘舆。”于是,随着禁令的取消,轿子也成为了当时非常普及的交通工具,就连从事医卜星相的各种民间艺人,也可以乘坐二人小轿,往来于各地。南宋姜夔的《鹧鸪天.巷陌风光纵赏时词》:“白头居士无呵殿,只有乘肩小女随。”乘肩就是坐着轿子,旁边跟了一个小女仆从,很随意的样子。从词中描述的生活画面,可见乘轿在当时,乃是很常见的景象。 清代是对轿子的使用和等级规定得最为细致、也最为严格的时期。清人以弓马得天下,刚开始,惟恐王公大臣乘坐轿子惯了,享于安乐而荒废了骑射之术,所以规定不论满汉文武,京官一律骑马,不准乘轿。后来朝廷更改了仪制,准许文职官员乘轿,但是满汉官员的标准不同:汉人一至四品的文职京官,在京城内可以乘坐四人大轿,出京则可以改乘八抬大轿;四品以下的文职京官,在京城内可以乘坐二人小轿,出京则可以改乘四人大轿。 外省的汉人官员,诸如督抚、学政、盐政、织造等三品以上的官员,可以乘坐八抬大轿;其余的从布政使到知县,可以乘坐四人大轿。其他的杂职人员只准乘马。不过,也有一些偏远地方的杂职人员,由于天高皇帝远,监管不力,偷偷地乘坐二人小轿,乃为地方官员所默许。武官中,若是有将军、提督、总兵,因年纪太老,骑马不方便,可以上书朝廷申请乘轿。若是外官入京,一律乘车,不准乘轿子。 满人官员乘轿的规定更为严格。亲王和郡王可以乘坐八抬大轿,但平日里为了方便,也是乘坐四人轿。亲王、郡王、世子的福晋,她们乘坐的轿子规格,以及轿上的各种装饰,都有严格的规定。贝勒、贝子、镇国公、辅国公,则是乘坐朱轮车轿。一品文职大臣、军机大臣乃乘坐四人轿;二品大员要等到年过六十,才能乘坐轿子。蒙古王公则一律不准乘轿。其中只有一个特例,咸丰年间,因镇压太平天国有功,被封为亲王的僧格林沁,被咸丰特许乘坐轿,是属于仅有的例子。 至于平头百姓乘坐的轿子也有规定,必须齐头,平顶,黑漆,帷幔也只能用皂色的布。另外,清代还有一种用牲口抬的轿子,乃用两根长杠子架在前后两头骡子的背上,中间部分置轿厢,人坐卧其中,可以应对较远的路程,名曰「骡驮轿」。《红楼梦》的第五十九回,贾府的女眷要随祭一位薨逝的老太妃,贾母就是率领众人分乘几只驮轿入朝。这种驮轿的舒适程度,比起贾元春省亲时乘坐的八人抬、金顶、金黄绣凤帷幔的轿子,自然也就无法相提并论了。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