铤而走险意指在无路可走的时候采取冒险行为。铤:快跑的样子;走险:奔赴险地。那这个成语有着怎样的历史故事呢?今天随着小编一起来了解了解铤而走险的成语故事! 铤而走险的故事: 春秋时期,一百七十多个诸侯国互相争权夺利。到中期,晋国和楚国成了两个阵营的首领,势均力敌,难分伯仲。其中,郑国是个有道的小国。但不幸的是,郑国地处两大强国晋国与楚国之间,北面不敢得罪晋,南面更不能冷落楚。 公元前610年,晋国会聚了一部分诸侯国,一起向楚国示威,施加压力。晋国国君怀疑郑国与楚国暗中勾结,怀有二心,不肯与前来的郑国国君相见,弄得郑国诚惶诚恐。 郑国大臣子家,为当时的执政大夫。他见此情景,便给晋国的执政大臣赵盾写了一封信。关于赵盾,可是个在晋国历史上非常有名的人。赵盾的“外号”是盛服先生,这是因为赵盾每天勤于政事,天不亮就上朝,早到了就在朝堂前正襟危坐,恭侯国君。据说,当时他的仇人找了个刺客去杀他,刺客看到了正在独自等侯上朝的赵盾,竟被其忠君爱国的情操深深感动,于是不忍心加害于他。 言归正传,子家的信中说,郑国和晋国一直很尊敬友好,但仍不能使你们满意。我们现在左右为难,既怕得罪晋国,又怕得罪楚国。就像一头被猎人穷追猛赶的小鹿,本来是不愿意离开肥嫩丰腴的水草和森林的,可是一旦被猎人逼得走投无路时,再危险的悬崖绝壁也会不顾一切地跳下去。如果你们把我们逼急了,郑国也只好铤而走险,去寻求楚国的保护了。那时,你们晋国可不要后悔呀! 赵盾接到信后,认为很有道理。便说服晋国国君改变了对郑国的态度,以免他们投入楚国的怀抱。然而,在此后的几十年里,郑国时而依附晋国,时而追随楚国,弄得晋楚两国都哭笑不得。 铤而走险的基本信息: 【读音】tǐngér zǒu xiǎnㄊㄧㄥˇㄦˊㄗㄡˇㄒㄧㄢˇ 【解释】铤:急走的样子;走险:奔赴险处。指在无路可走的时候采取冒险行动。 【语出】先秦·左丘明《左传·文公十七年》:“铤而走险,急何能择?” 【正音】而;不能读作“ěr”。 【辨形】铤;不能写作“挺”(第六版现代汉语词典已作修订,可双写)。 【用法】多用作贬义;一般作谓语、定语、补语。 【结构】偏正式。 【近义】见义勇为、孤注一掷、无路可走 【反义】畏缩不前 【语法】偏正式;作谓语、定语、补语;含贬义 【歇后语】赤脚踩钢丝;大肚子踩钢丝——铤(挺)而走险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