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5年,日军侵入华北,国民党政府选择了投降妥协,签订了出卖华北的《何梅协定》,“一二·九”学生爱国运动从北京向全国扩展,身在徐州的潘琰受学生运动的感召,开始接触进步书籍和文章。鲁迅的《呐喊》、《彷徨》,矛盾的《虹》、左翼作家联盟的刊物《萌芽》、《大公报》是当时潘琰最爱读的。国难当头,许多同学被逮捕,潘琰对日军的侵略感到十分愤怒,多次跟母亲说想去抗日。 后面内容更精彩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1938年,徐州被日军狂轰滥炸,潘琰再也坐不住了,决心加入抗日队伍。 潘玉琛回忆起自己最后一次见到二姐时的情景,仿佛就在昨天。“我记得是1938年12月份,那天一家人吃完饭,我跟随二姐来到院子里的槐树下,她突然拔剑起舞,嘴里开始背诵着秋瑾的诗‘不惜千金买宝刀,貂裘换酒也堪豪;一腔热血勤珍重,洒去犹能化碧涛。’她舞了一会,突然转头对我说:‘我要做秋瑾,以身许国。’当时我还不明白她要做什么,过了几天家中才得到消息,二姐报名参加了徐州第五战区的抗战青年干部训练团,去了安徽。” 潘琰走后,家人看到了她在弟弟玉麟的书本上写下的两句诗:“今日请得长缨去,哪管他日几人归!” 在潘琰的一封家信中,写到在青年干部训练团的生活,“在安徽寿县进行了两个月的军事训练,还有胡绳、臧克家、张百川等人进行思想教育工作,我更渴望去抗日的前线杀鬼子。然而目前战事让同学们感到失望,有人传阅《唯物史纲》等马列主义书籍,我似乎看到了最先进的知识和最高尚的灵魂。” 烈士传奇第2季·转变 秘密加入共产党 潜伏西南联大组织学生运动 [旁白]接受了唯物主义思想,又看到了国民党军队在战场上的节节败退,潘琰对传说中的红军队伍十分向往。在徐州市档案馆珍藏的潘琰烈士的个人档案中,记者追寻到了潘琰从训练团毕业后的经历。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