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8日是报名的第一天,来了50多人。 当时,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学生刘卫兵正在新华社摄影部实习,听说了这一比赛,就带着一架海鸥相机,跑到崇文区文化馆去看个究竟。他请教什么叫“青春风采比赛”,同行诡秘地笑笑,悄悄告诉他,其实就是选美比赛。他决定,先采访再说。但大部分女孩都是背着单位和家人来参赛的,大家都躲着他,只有一个年龄稍大、比较大方的女孩接受了他的采访。面对“为什么参赛”的提问,刘卫兵至今还记得她的回答是:“培养气质,锻炼素质。”但他拍的这组片子并没有发表。“我和新华社的老师们都觉得,这类新闻不太适合发。”刘卫兵告诉《中国新闻周刊》。 后面内容更精彩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中国新闻社记者曾利明率先向海外发出了报道《北京首次举行“选美活动”》,紧接着又发出了题为《北京选美报名第一天》的报道:“8日晚上,两位女军人捷足先登,从容走进体检室,测量身高、体重、腿长及三围。现场有些条件很好的女孩只作壁上观,北京时装队的卢娜莎就是其中一个,她说她先看看情况,反正报名截止日期是 15号,最后一天报名也不迟。” 19岁的北京女孩魏雪是无意间报的名。她家解放前是商人家庭,家境比较优越,高中刚毕业的她正在家准备出国留学。当天她经过崇文文化馆,看到报名简章,觉得挺好玩,就进去报了名。 后来成为电影演员的潘婕也报了名。21岁的她当时在一家幼儿园当老师,业余时间在纺织部下属的一个女子时装模特队担任队员。她的好朋友杨秋怡是北京电影学院录音系的学生,看到比赛消息后,急切地要来参赛。杨秋怡很漂亮,但是当时很穷,连8元钱的报名费都掏不出来,还是潘婕帮她出了。 北京的春天,狂风呼啸,沙尘四起,潘婕和杨秋怡头戴纱巾,从蓟门桥乘车来到崇文门,其间倒了好几趟车。潘婕虽觉得报名费不菲有点犹豫(她当时参加一次时装表演的报酬才7元钱),但是想到费了那么大力气,自己也就报了名。 最终,除了一些一看形象就不行没有被允许报名的,报名参赛选手共842人。 “比赛和体检非常相像” 正如曾利明在报道中把赛场称为“体检室”,那次大赛留给潘婕的最深印象,就是比赛和体检非常相像。 她去的那天,报名的选手很多。大约一百人左右,挤在一个大屋子里,排成几个长队。评委这摊儿负责查视力,那摊儿负责量身高、三围,另一摊儿负责才艺表演……选手赛完一个项目,就到另一处去排队比下一个项目。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