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回鹘 回鹘,原称回纥,唐德宗时改称回鹘。维吾尔族与裕固族的共同祖先。回鹘之先祖称敕勒或高车。 回纥人信仰原始宗教萨满教。居民以游牧为生,有文字。回鹘文初创于漠北回鹘汗国时代(744~840)。 回纥的前身敕勒是最早在公元前三世纪分布于贝加尔湖以南的部落联合体。该部落群有狄历、敕勒、铁勒、丁零等名称,都是相同发音的音译。这些部落共有袁纥、薛延陀、契苾等十五部。北魏时,东铁勒袁纥游牧于鄂尔浑河和色楞格河流域,且为突厥汗国的统治之下。隋朝称韦纥。隋炀帝时,袁纥部因反抗突厥的压迫,与仆固、同罗、拔野古等成立部落联盟,总称回纥。 唐太宗贞观元年(627年),回纥首领菩萨与薛延陀合攻突厥,以五千骑击破东突厥兵十万骑。贞观二十年配合唐军攻灭薛延陀,首领吐迷度自称可汗,同年遣使入唐,请求归顺。唐朝以回纥部为斡海都督府,封吐迷度为怀化大将军,斡海都督。武则天(7世纪后)时,东突厥再起,回纥诸部再次遭受奴役。 唐玄宗开元、天宝之际(8世纪中期),首领骨力裴罗乘东突厥内乱,联合诸部攻灭东突厥,646年建政权于今鄂尔浑流域,称回纥汗国。其控制地区东及大兴安岭(今额尔古纳河一带),西至金山(阿尔泰山),南控大漠,尽得古匈奴地。最盛时曾达中亚费尔干纳盆地。 唐德宗贞元四年(788年),其可汗取义回旋轻捷如鹘,自请改名“回鹘”。 到840年汗国灭亡的近200年里,助唐平定安史之乱、抵御吐蕃对西域的进攻,和唐王朝保持着相当密切的联系。 840年为黠戛斯攻破,族众主要部分南迁至山西北部,融入汉族之中;一部分后来成为蒙古族的一部分;其余分三支西迁: 一支迁新疆吐鲁番盆地,称高昌回鹘,13世纪初附蒙古。 一支迁葱岭西楚河一带,称葱岭西回鹘,建立喀kā喇汗王朝(10世纪)。是中亚及今新疆喀什、和田地区建立的中国境内的第一个伊斯兰王朝。亦称“黑汗王朝”。灭于阗。后臣服于西辽。12世纪附西辽。 一支迁河西走廊,称河西回鹘。 前两支回纥在五代之际建立喀喇汗王朝,势力及於准噶尔盆地以西,伊犁河流域及南疆,其族众后成为今日维吾儿族的主要成员(回纥是维吾尔族的先民)。在河西的回纥为西夏(羌族)所败,但余众仍留居河西,明代称为撒里畏吾尔,今日称为裕固族。 回鹘文以占据丝绸之路孔道的优势,影响迅速扩大,在宋元时代发展成为东起河西走廊,西抵中亚诸地的通用文字之一,被广泛运用以书写诏告敕令、宗教典籍、文学作品、契约文牍和历法医籍。遗憾的是,随着佛教在回鹘中的衰落和代之而起的伊斯兰教的兴盛,回鹘文逐步为来自西亚的代表着伊斯兰文化的阿拉伯文字所取代,自15世纪以后便退出了历史舞台,成为不为人知的“死文字”。 《敕勒歌》: 据载,孝静帝武定四年(546),东魏权臣高欢率军出征西魏,战于玉壁(今山西稷山西南),结果出师不利,军队遭受重创,士卒死者将半,高欢愤而病发。为稳定军心,他带病挣扎起来,召集上层人物,让敕勒将军斛律金咏唱《敕勒歌》,并且自己也跟着和唱: 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天苍苍,夜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