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历史解密 >

美国对中国“文化大革命”的反应[1966~1968]

http://www.newdu.com 2017-08-24 历史之家 佚名 参加讨论

1966年7月,迫于国际局势和盟国的压力,约翰逊政府提出了所谓“遏制但不孤立”中国的政策,①与此同时,中国爆发了轰轰烈烈的“文化大革命”运动,随后,美国的这一政策也变得内向起来。从现有的研究成果看,只有若干美国学者提到但没有进一步论证这一主题。美国学者的这些观点无一例外地认为,“文化大革命造成了中国60年代后期的外交孤立,使得美国的多次试探性行动都无果而终,从而使美中关系的发展失去了一次擦肩而过的机会。”②依据这一说法,美国之所以未能将“遏制但不孤立”政策进行到底,完全因为“文化大革命”期间中国的封闭式外交把美国的努力拒之了门外。这一说法的准确性值得进一步商榷。
     后面内容更精彩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关于“文化大革命”期间中国的外交状况,这里不予多论。本文将从美国对中国“文化大革命”运动的反应角度,依据美国国务院不久前解密的原始档案,力图基本理清当时美国政府的对华政策考虑,阐明美国拒绝进一步改变对华政策的真正原因。
     一、美国为“文化大革命”设定了目标:希望中国政局出现重大改变
     约翰逊政府提出“遏制但不孤立”政策之前,中国“文化大革命”就已经处于爆发的前夜。从1965年上半年开始,继3月《人民日报》和《红旗》杂志发表《评莫斯科三月会议》的社论宣布社会主义阵营不复存在后,6月,《人民日报》又发表《把反对赫鲁晓夫修正主义的斗争进行到底》的文章,痛斥苏联对外政策的“灵魂”就是“美苏合作”,并提出了“反帝必反修”的口号。9月3日,《人民日报》发表了林彪署名的长篇文章《人民战争胜利万岁》,提出现在是“世界资本主义和帝国主义走向灭亡,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走向胜利的时代”、“中国是世界革命的根据地”等等一系列观点。
     1966年8月的中共中央八届十一次会议肯定了林彪的文章,这时“文化大革命”正式开始。①这之后,美国政府内高喊“中国威胁”的论调达到了疯狂的地步。华盛顿称之为“中共对北美和欧洲这一‘世界城市’发起总攻的号角”。国务卿腊斯克甚至把林彪的文章称做希特勒的《我的奋斗》,是“中国扩张野心堂而皇之的炫耀”。他认为,林彪的这一观点由来已久,“自1957年毛泽东发表‘东风压倒西风’的声明后,中共反复提到过相同的观点,既然现在‘文化大革命’的形势非常适宜,他们何乐而不为呢?”腊斯克相信,“中共的革命路线带有浓烈的武力逻辑,美国必须以硬碰硬,美国的宽容政策不但不会让中共清醒自己的行为,反而给其领导人一种胜利的感觉,这无异于助长了它的侵略野心。”[1]另一方面,中国“文化大革命”的爆发也是美国想看到的局面。自20世纪50年代末中国“大跃进”经济政策造成中国国内的普遍饥荒后,美国就一直在等待中国出现一场变乱。当时的美国决策者认为,“除非一场内乱促使中共内部出现一个‘理智而务实’的新一代领导者,不可能看到美中关系改变的前景。”[2]从这一意义上讲,中国“文化大革命”出现的骚乱局面对美国决策者而言是一个鼓舞,因此,它不会放弃对这一事态的关注。
     1966年6月25日,美国驻香港总领事赖斯发给国务院的2327号电报,对大陆发生的事件进行了评估。据赖斯推断,“危机具有多方面的特点,包括意识形态清洗、政策之争和权力斗争”。赖斯最关心的是中国内部的权力斗争。他援引了5月4日《解放军日报》评论员文章发表的声明,该声明号召“与党内‘左’倾机会主义者作殊死的斗争”。据此,赖斯认为,“中共党内存在对毛泽东本人权威严重挑战的成分”,“严重的派系斗争已经开始”。另外,赖斯还认为,“中共内部也对‘与美国不可避免一战’的观点存在分歧。”他的理由是,英国官员霍普森认为陈毅“不完全同意毛泽东的这一信念”,因此,赖斯得出结论:“中共在对美政策上已形成对立的两派。”[3]收到赖斯的电报后,国务院进行了紧锣密鼓的研究。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故事
中国古代史
中国近代史
神话故事
中国现代史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学术理论
历史名人
老照片
历史学
中国史
世界史
考古学
学科简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