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思齐在莫斯科大学第一学期结束时,收到了毛泽东写给她的这封家书。远在异国他乡,刘思齐不断写信给毛泽东,心地温柔细腻的她思念爸爸,更深知和理解失去爱子的父亲如何需要安慰。而毛泽东也想念、疼爱她这个不幸的女儿。信一开头,毛泽东就亲热地说“亲爱的思齐儿”。这种热烈的称呼,毛泽东在家书中一般很少使用,仅有称呼“我亲爱的夫人杨开慧”和“亲爱的岸青儿”等少有的几次,对刘思齐深切的爱和期望溢于言表。 后面内容更精彩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或许因为水土不服,在异国独处的刘思齐经常生病,而其真正的“心病”并没有因为环境的改变而改变,所以学习往往就难以集中心思和精力,再加上自己由文科改学理工,而且还要重新学习俄语,她感到学业上非常吃力。1957年暑假,刘思齐回国向父亲汇报了自己的学习和思想状况,希望转回国内学习。毛泽东十分理解思齐的难处,同意她转学,并于8月4日给她写了一封信:“思齐儿:信收到。回来了,很高兴。转学事是好的,自己作主,向组织申请,得允即可。如不得允,仍去苏联,改学文科,时间长一点也不要紧。不论怎样,都要自己作主,不要用家长的名义去申请,注意为盼。祝你进步。” 这封家书,毛泽东写得既有坚强的党性原则又有尊重子女的民主,既有鲜明的组织观念又有深厚的父女感情,既客观地提出了自己的意见又强调孩子独立自主。毛泽东以其实际行动鲜明地告诉了人们,真正的共产党人就是这种既有儿女亲情又有党性原则的人。 对于刘思齐转学的平常事情,本不值得去说三道四,但偏偏江青跟她过不去,挖苦她、嘲讽她,说什么给她提供这么好的条件送到国外读书,却不好好读,从国内读到国外,又从国外读回国内,没出息。面对这样的讥笑,刘思齐不能不感到苦恼,很快她又病倒了。病中,她又给爸爸写了一封信,把这些苦恼倾诉给父亲,希望父亲给她做主。毛泽东知道后,在8月9日给刘思齐写了一封回信:“思齐儿:信收到。我在此间有事,又病,不要来。你应当遵照医生、党支部、大使馆的意见。下决心在国内转学文科。一切浮言讥笑,不要管它。全部精力,应当集中在转学后几年的功课上,学成为国服务。此嘱。” 细心的读者就会发现,这封家书和上一封家书写作的时间,只仅仅隔了短短的5天时间。间隔这么短的时间,毛泽东接连给一个孩子写信,再次证明毛泽东对这个由“干女儿”到“儿媳”再到“大女儿”的刘思齐,是倾注了他深厚的父爱的。毛泽东写这两封信的时候,他正在青岛。由他主持召开的省市委书记会议刚刚结束,并于8月3日将会议讨论的《一九五七年夏季的形势》一文作为党内文件印发。毛泽东十分看重这篇文章,先后改了11稿。毛泽东是在8月11日离开青岛返回北京的。由此可见,毛泽东是在十分繁忙的会议间隙给刘思齐写了这封家书。 那么,毛泽东为什么这么急切地给刘思齐写信呢? 原来,事情就出在江青身上。作为继母的江青,不仅挖苦讽刺说刘思齐没有出息,而且派人收走了她出入中南海的特别通行证,还放出话来:“刘思齐不是我们家的人!”从此,刘思齐再也不能像以前一样可以正常进出中南海了。对江青的所作所为,毛泽东是知道的,但由于忙于工作,他也不想因此和江青计较,所以就劝刘思齐“最要紧是争一口气”,“一切浮言讥笑,不要管它。全部精力,应当集中在转学后几年的功课上,学成为国服务”。毫无疑问,毛泽东对刘思齐的关怀无微不至,就像对自己的亲生女儿一样。而毛泽东的信更加增添了刘思齐的勇气和力量,帮助她克服了瞻前顾后的心态,坚定了转学回国的决心。在父亲的鼓励下,她很快办理了转学手续,于这年10月转入北京大学俄语系学习。 转眼就到了1959年,刘思齐突然又生了一场大病。毛泽东得知后,在庐山会议期间,8月6日寄来一信:“娃:你身体是不是好些了?妹妹考了学校没有?我还算好,比在北京时好些。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黄云万里动风色,白波九道流雪山。这是李白的几句诗。你愁闷时可以看点古典文学,可起消愁破闷的作用。久不见甚念。爸爸。”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