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长陵造价几何,建造了多少年? 但就建造明长陵这么规模浩大的工程所花费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而言,恐怕它是当时世界上最为昂贵的一个帝王陵寝。以享殿即祾恩殿中的32根金丝楠木为例,它们都产自于南方,在没有现代起重技术装备和先进的运输工具的条件下,将它们运出深山老林,不知要付出多少的血汗甚至生命代价才得以完成,四川当地百姓留下这么句话,叫“入山一千,出山五百”。明长陵不少巨型石材产于北京房山,同样在没有现代运输工具的条件下,数十万的民夫和无尽的血泪铺就了巨石运往昌平寿陵的道路。据说为了运输巨型石材,劳工们先将它放在滚木上,沿途掘井汲水,利用冬季一路浇水结冰,再用人力、马力等在前头牵拉。有人算过一笔账,从房山将一块长3丈、宽1丈、厚05丈的白石运往昌平陵寝地,就得动用顺天等8府的民夫2万人,劳作1个月,花费银子11万两。([明]贺仲轼:《冬宫纪事》)以此推算,整个明长陵的建造费用不会少于几百万两银子。参照北京明皇宫的整体规模,明长陵大体可视作为明皇宫的一半大小(保守估测),而明皇宫“工作之夫,动以百万,终岁供役”,(《明史·邹缉传》卷164)则北京明长陵工程建设总劳力可推测为50万人左右。 这哪是皇帝的陵寝,分明是老百姓的血泪地、白骨堆。长陵前有块“无字碑”,为所欲为的一代暴君朱棣能说能做的,全让他说了做了,该是他无语了吧?! 朱棣大造、急造北京明长陵的目的,除了满足他百年以后的享乐外,最为紧迫的还是前面提到的,他要将徐皇后北运下葬。徐皇后是永乐五年夏天去世的,她的梓宫一放居然放了六年,一直到永乐十年三月,明长陵主体工程开始结顶了,朱棣敕武义伯王通等曰:“天寿山营建将完工,匠役久户无次丁者,悉遣归,仍命所过官司给行粮。”(《明太宗实录》卷126)永乐十一年春正月,“天寿山陵成,命名长陵。”(明太宗实录卷136))“(永乐十一年正月)丁酉,仁孝皇后(即徐皇后)梓宫发京师(南京),汉王护行”,到了二月甲子日,朱棣“命皇太子监国,如七年例”,“乙丑,上(指朱棣)北巡,发京师,皇太孙从”,“丙寅,仁孝皇后葬长陵”。([明]谈迁:《国榷·成祖永乐十一年》卷15,第1册,P1086~P1089) 徐皇后下葬后,明长陵工程并没有结束而是继续进行着,一直到永乐十四年(1416)才最终告竣,永乐二十二年朱棣死后也被葬入长陵。 (永乐四年~永乐十八年,1406~1420) “焦劳圣虑几二十年”营建北京新宫新都 朱棣原本的想法大体为,先造他活着时候与妹妹们一起寻欢作乐的“逍遥宫”——北京新皇宫,接着再打造自己百年后所用的寿陵,等这些事情都做得差不多了就迁都北京。于是早在永乐四年时,永乐皇帝就命泰宁侯陈珪、北京刑部侍郎张思恭等“董建北京宫殿,经画有条理”。(《明史·陈珪传》卷146;《明太宗实录》卷57)但永乐五年徐皇后的突然驾崩,打乱了他的计划,加上在此前后发动的大规模对外战争,如永乐四年开始的安南平乱战争和永乐中期的两次对蒙古的战争,以及南北大运河浚通工程与南京大报恩寺塔的建造等一系列政绩形象工程的开启,使得大明帝国耗费了无比巨大的财力、物力,牵制和影响了朱棣营建新皇宫新都城的进展。不过有意思的是,永乐前期的这些对外战争和大工大役几乎都取得了胜利和成功,这样不仅把大明朝野视线都引向了永乐帝的丰功伟绩上,而且也提高了他的“克里斯马”效应(即个人人格魅力),所以在永乐十四年北京长陵工程告竣前后,大明朝廷腾出精力来打造“一代雄主”魂系梦绕的北京新宫新都建设,已成为水到渠成的事了。 永乐十三年三月丁巳,朱棣下令“修北京城垣”。(《明太宗实录》卷162) 永乐十四年八月,朱棣“诏天下军民预北京营造者,分番赴工,所在有司人给钞五锭,为道里费”。(《明太宗实录》卷179) 永乐十四年十一月,朱棣“复诏群臣议营建北京”。(《明太宗实录》卷182) 永乐十五年二月,朱棣命“泰宁侯陈珪董建北京”,即让陈珪等负责北京城的营建,大规模的北京新都城建设工程由此动工。(《明史·成祖三》卷7)永乐十七年十一月,又令人开始“拓北京南城,计二千七百余丈”。(《明太宗实录》卷218)到永乐十八年十二月时,北京新都城工程建设仅完成紫禁城等主要建筑的营建,“凡庙社、郊祀、坛场、宫殿、门阙,规制悉如南京,而高敞壮丽过之。复于皇城东南建皇太孙宫,东安门外东南,建十王邸,通为屋八千三百五十楹,自永乐十五年六月兴工,至是成”。(《明太宗实录》卷232)差不多与此同时,皇帝朱棣又任命蔡信等重新修建北京城垣,这样整个北京新都建设可谓旷日持久。 如果我们将永乐四年朱棣下令开始营建北京到永乐十八年北京明皇宫主要建筑的竣工通盘起来算的话,那么北京明皇宫建设时间前后就要长达15年之久;如果再将蔡信重修北京城垣的时间算在内的话,那可谓“焦劳圣虑(指朱棣),几二十年”。换句话来说,明永乐修建北京新宫新都总计用了20年左右的时间。(《明史·邹缉传》卷164)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