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备战 1948年初,国共战争形势急剧变化,前进至大别山的人民解放军晋冀鲁豫野战军驰骋江淮河汉之间。为配合刘邓,陈赓指挥的解放军太岳兵团南渡黄河,先后攻占豫西三十余座城镇,逼近豫陕边界重镇潼关,西安为之震动。时西北战场上国军主力胡宗南部仍有九个整编师共计二十六个旅。为配合中原作战,其整1师、36师、30师先后东调,会同从武汉北调的65师组成了裴昌会兵团,配合徐州顾祝同集团试图打通陇海、平汉两路,与解放军逐鹿中原。 西北国军部分兵力东调,造成国军在陕甘宁边区兵力的相对虚弱。为了确保延安、洛川、宜川等据点,阻止解放军西北野战军南下,胡宗南被迫采取“机动防御”,所谓机动防御,就是以整29军军长刘勘下属的整27、90两师为机动部队,分驻洛川、黄陵、宜君等地,以整17师防守延安;以整76师24旅防守宜川。北面的榆林仍由晋陕绥边区总部的22军镇守,三边那个不毛之地继续由马鸿逵的整18师驻扎。 后面内容更精彩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西北国军东调,为西北野战军创造了有利形势。1948年1月12日,西野司令员彭德怀在陕西米脂杨家沟主持召开了西野前委扩大会议,会议上彭德怀传达了中共中央军委关于西野转入外线作战的命令。为了贯彻这一基本任务,毛泽东、周恩来、任弼时等中共中央领导均到会讲话,昭示了中央对西野寄予的殷切希望。28日,西野野司在米脂吕家沟召开旅以上干部会议,专题讨论南下作战问题。在会议上确立了歼灭宜川守军,然后向该线以南渭河以北进攻,建立渭北根据地的基本方针。 对于攻克宜川,彭德怀是经过深思熟虑的,宜川虽然城防工事完善,但守军仅两个团,相对薄弱,且当地群众条件好,解放军供应方便。此外最重要的一点是:攻击宜川,在附近国军之整29军主力必来救援,这样西野就可以在运动中施展最为得心应手的战术--围城打援。 2月16日,西野各部队开始陆续向延长、金沙镇地区集结。20日野司发出了宜川战役进字第一号命令:战役第一步夺取宜川韩城石堡合阳四城,并准备各个歼灭可能增援之敌。六纵和三纵向宜川攻击前进,相机围攻宜川城。围攻宜川城的任务由3纵独2旅和6纵教导旅及新4旅各一部担任。 宜川,黄河岸边的一座古城,是西安通向陕北的要隘。抗战时期,阎锡山带领他的战区司令部退过黄河,就驻扎在宜川东秋林镇。在整个抗战时期,国军在此设立关卡,严密封锁陕甘宁边区。宜川城周围环山,城西南为外七郎山,与城内的内的内七郎山相连;城北是老虎山,西北是太子山,东北则是凤翅山;这些山头均高约100米。其中尤以内外七郎山和风翅山最为重要。在阎锡山驻扎期间就构筑了许多永久性和半永久性国防工事。胡宗南部接防后,又由专门的军事专家考察设计,费时五个月,将这些工事进行加强和改造。国共内战爆发后,国军多次对城防进行加固。在1947年冬,国军守军在宜川城周围大量敷设防御工事,每天抽派民工二三百人配合部队在城外修筑外壕。在凤翅山和七郎山山麓山腰,除削山切壁外,另设有外壕,并架置鹿砦、铁丝网,还埋设了大批地雷。凤翅山上仿效国军推崇的“王凤岗”工事,构筑了梅花型地堡,配备了各种火器。1948年元月,胡宗南专程从西安到宜川视察城防工事,他对新到任的守军整24旅旅长张汉初说有如此坚固的城防工事,即使是遭到解放军的猛攻,也必能坚持下来等待援军增援。 对于坚守宜川,张汉初确实没有多少信心,他所执掌的国军整24旅在清涧战役被解放军全歼后重建的部队,这个匆忙编练起来的部队下辖三个团,其中70、71团驻守宜川,72团则驻扎在宜川南边的韩城。张汉初到任后,在宜川的国军包含地方警卫部队在内也不过区区2700多人。张汉初苦为“无米之炊”,只得将兵力集中配置在最为重要的内外七郎山和凤翅山上阵地上。外七郎山以71团一个营驻守,内七郎山则以三门火炮为中心,留置71团一个营与24旅旅部和71团团部共同防守。城东北的凤翅山配置炮击炮两门,由70团团长蔡仲芳亲自带领团部和下属两个营镇守。至于城外的次要阵地太子山和城垣,只得以小部队分兵驻守。张汉初的意图很明显,他想凭借内外七郎山和凤翅山的坚固工事,坚守这两个防御要点,等待救援部队的到来。 对于即将到来的激战,张汉初早有准备。宜川囤积了充足的粮食,构筑防御工事时也考虑到守军的饮水问题。只是弹药稍感匮乏,尤其是炮弹仅有千余发,另外电台也没有配备完备,全旅只有三台电台,分属旅部、71团和在韩城的72团,防守凤翅山的70团竟然没有电台! 1948年2月中旬,国军24旅不断接到西安发来的通报,通报称:解放军主力部队由延川南下经延长集结临真镇一带,意图不明,同时由禹门口渡河的王震纵队有向西北进攻模样。解放军的态势,从地图上看的很明白,处在这两股解放军之间的,正是宜川。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