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8月国防会议上,国民政府确定了持久消耗战的方针,用比较长的时间消耗敌人,以空间换时间,积小胜为大胜。整体战局上是持久的防御战,具体的战役上又要实行速决战。有点类似于共产党的“经过若干个战斗,把敌人消耗掉”。1938年5月,毛泽东总结10个月来的战斗,写了《论持久战》。 根据何应钦的数据,抗战初期日本现役兵力38万人,海军舰艇约190万吨,飞机2700架。而中国现役兵力170万,海军6万人,飞机314架。八路军还有三个师(115师,120师129师)。 数量上中国军队比日军多,但是数量多不见得就是强。中国军队派别林立,矛盾重重。这还在其次。尤为重要的是士兵素质普遍较低,缺乏有效训练,战斗力不强。可以说,日军的装备远远超过中国军队。 可是随着战争的发展,日本的缺点暴露出来,就是战线拉长了,兵力不足,就分散了,日军无法处处把守了。所以只能依靠伪军,很多地方是象征性的。日本自己也知道,他的力量无法对中国进行持久作战。所以想“三个月内灭亡中国”,但这个想法失败了。 中国为何在国际上孤军奋战? 答:七七事变时,中国在国际上没地位,没什么人关注中国战场,到了抗战后期,中国才进入四强,这个四强也不完全反映了中国的实力。而是说从政治上你是战胜国这个行列,所以称为四强之一。 这个时候,同盟国和轴心国两大阵营都还没有形成,中国的抗战可以说是独立的,世界形势没有太大的影响,一直到了太平洋战争情况才改变了。 1931年至1941年,英美都采取骑墙政策,不支持、对中日战争基本上不干涉,不愿得罪日本,还和日本保持贸易,卖很多废钢铁给日本。太平洋战争后,美国才代替苏联成为中国的盟国。 而苏德战争爆发以前,苏联从道义上,物质上都支持中国。苏联给中国巨额的贷款,提供军事装备,还派遣军事干部和志愿航空队到中国。抗战时有两条对外交通线,一条是西南滇缅公路,另一条就是西北,从苏联走新疆,通过甘肃到兰州、西安。苏联希望中国拖住日本,保持他东部的安全。直到苏德战争爆发,他自顾不暇,后来又签订了《苏日中立条约》。 而德国,1933年希特勒上台以后,和中国有一段蜜月时期,德国需要中国的战略物资,钨铁锰,要造枪炮就需要这些物资,比如钨,我在档案馆里看到希特勒给蒋介石的电报,“赶快给我,先给100公斤”。而中国需要德国的枪炮,军事装备。那时两国关系比较友好,还有顾问团在中国帮助作战。 战争开始的时候,德国在中日之间采取一种两面不得罪政策,1937年冬,德国大使陶德曼甚至还在调停中日争端。后来在日本的逼迫下,1938年6月倒向日本一边,中德关系发生逆转。1941年,德国承认汪精卫政权,中国宣布和德国断交。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