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福清在翰林院结业后,并没有得到要职,而去江西金溪县任知县。清翰林外放任知县叫做老虎班,即科甲出身,自视才高而易得罪他人。周福清言辞犀利,更不能例外。 一次,拜访抚州知府,为公事与知府争执,知府难于下台,谎称这是皇上的事情。周福清偏不顺竿而下,反诘道:“皇上是什么东西,什么叫皇上?” 周福清的性格,无疑给他的仕途生涯蒙上了一层灰色。任期不满三年,周福清终以不称职为由而被弹劾革职。 第二年秋天,浙江举行乡试,五户周家的亲友,均有人应试。他们打探到主考官殷如璋是周福清的同榜进士,便凑了银钱一万两,恳求他去贿赂考官,以求中举。仕途的坎坷,并未使周福清觉醒,翰林的光环给家族的荣耀仍是那么地诱人。他初感不妥,踌躇不决,但清朝卖官鬻爵现象的蔓延,屡试不第的儿子步入仕途的渺茫,使周福清心存侥幸,决定铤而走险。于是,他给殷如璋书写亲笔信一封,内附银票一万两。 当时考官出京,为防舞弊,不准会见亲友,不准外出拜客,不准收发信件,到地方后,更要处处受到考试监督官的监督。周福清想,京官南下赴杭,必取道苏州,思忖再三,于8月31日带仆人陶阿顺到苏州专侯。 9月7日,殷如璋的船只抵达苏州,停泊在阊门码头。周福清随即差陶雇小船,设法靠近殷的官船,将信送上。恰巧副主考周锡恩在主考船上聊天,殷接信后,不便拆阅,搁于茶几,仍与副主考叙谈。也合该出事,素来办事精明的仆人陶阿顺,唯恐银票有闪失,高声嚷道:“信里有万两银票,怎么不给一张回条?”殷为示清白,将信交周锡恩启阅,于是案发。 陶被押送到苏州府审讯,苏州知府王仁堪与周福清相识,他感到案情严重,怕株连太多,欲以陶精神不正常为由,把事情化小。不巧的是,“躲在布裙底下”的陈秋舫却“出山了”,时任苏州府幕僚,陈执意不允,定要秉公执法。案情迅速移往浙江,由浙主办,呈报刑部。这一年,鲁迅十三岁。看来,“宁愿得罪君子也别得罪小人”是正确的。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