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场贿赂虽是大案,但因清末纲纪废驰,官场也敷衍其事,不愿深究处理。第二年1月18日,浙江巡抚将历次审讯情况再次报告光绪,尽量为周福清减轻罪责,说周“一时糊涂,闻拿畏罪,自行赴县投首”等,并提出根据大清律定,提出“闻拿投首之犯于本罪上减一等”的处理意见。但是,光绪坚持对周福清施以重刑,当天就下了一道谕旨,“-------周福清改斩监侯,秋后处决,以肃法纪而儆效尤。” 何为“斩监侯”?就是在秋决前,把所有“斩监侯”犯人的姓名,按省份分开,以圆形排列纸上,由皇帝用朱笔在犯人的姓名上画圈,圈到者就地处决,其余仍监禁狱中。如连续三年未被圈中,就改判为无期徒刑。周福清在经受了一次次的斩首恐惧后,居然幸运地成了“牢固监侯”(无期徒刑)。 1900年,刑部大赦,次年4月9日,周家把在省城监狱中度过近七个春秋,年已65岁的周福清接回家中。周福清回到家中,周福清在一个日渐困顿的家中度过了凄凉的晚年,三年后,病逝。 出狱后,儿子周用吉已在6年前忧愤中病故了,家中孤儿寡母,家景衰落,周福清每逢祀拜祖宗,仍穿上礼服、顶戴。他说:“我虽然被革职了,但是,我还有诰命”。在日薄西山、气息奄奄的清末,周福清为光耀门楣,饱尝仕途之艰,代价是何等的惨重与可悲。 后来来到杭州,我还听到了很多关于鲁迅的逸闻。让杭州文化人久久不能释怀的是,鲁迅为什么不喜欢这个人间天堂?原来杭州给鲁迅的童年留下了阴影。当时鲁迅的祖父因为科场舞弊案,在杭州蹲的大牢。按照当时的规矩,儿孙探视坐监的长辈,可以在牢里住一晚。估计鲁迅在监狱里度过了一个难熬的夜晚,从此对这个城市再也没有好印象。以至于后来郁达夫准备到杭州发展,鲁迅还写诗劝阻。 祖父的下狱,父亲的牵连病故,使周家彻底破落。这一系列的变故,给少年鲁迅留下刻骨铭心的创痛,案发时,鲁迅只有12岁,在这由盛转衰的败落中,鲁迅深切感受到了世态的炎凉、人情的冷暖,并决定要“走自己的路”了。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鲁迅的人生之路。 ------- “我家的后面有一个很大的园,相传叫作百草园。现在是早已并屋子一起卖给朱文公的子孙了,连那最末次的相见也已经隔了七八年,其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相信我们同学看到这里都不由自主地联想起少年时代所学习过的鲁讯先生作品----《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听完故事,我们便来到了我们中学课本中的“百草园”、“三味书屋”。随着导游员详细、生动的介绍,鲁讯先生的一生逐渐在我的脑海中又清晰起来……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