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年前,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抗日战争的辉煌胜利及其带来的深重灾难永远铭刻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上。 全民族抗战的烽火早已远去,但关于这场战争,总有一些自称“历史真相”的谣言在网络上流传。前些年最流行的谣言是关于国共两党在抗战中的牺牲问题,但这种把“牺牲大”等同于“贡献大”的说法在逻辑上根本站不住脚。于是谣言制造者们开始转变方向,今年流行的一则流言声称,抗战中共产党抗日武装仅仅击毙了851名日军,言之凿凿,有零有整。有媒体甚至还拿出这个数字来“诘问”政府发言人,令人不由感到愤慨。 幸好历史自己是会说话的,让我们通过抗战中的一个“特殊”战果——日军俘虏,借以管窥抗战中敌后与正面战场抗战的不同特点。 日本俘虏怎么就这么难抓? 这是二战中曾与日军交战的中苏美等国共同感受。各国史料中,日军宁死不当俘虏的记载屡见不鲜,而各国的影视作品中,也常见日军攻击对自己施救的救护人员等不人道行为,在丧失作战能力或认为战局无望时,日军甚至会进行有组织或无组织的“自裁”。 一般而言,士兵被生俘,有下面几种可能: 1.主动投降,在战局无望时,由指挥官下达命令成建制主动投降,或者单兵丧失斗志、反对自己部队的观念或行为,因而投降或者向敌方主动投诚。 2.因为受伤或失去战斗能力,与部队失散,在抵抗失败后被俘。 3.被对方在战斗中制服——俗称“抓舌头”。 在中国战场上,由于抗日武装都缺乏重武器,很难看到在太平洋战场上常见的重武器震晕失能被俘的日军;同时日军通常能在战场上占上风,显然有更多的机会进行救护和后送,即使被击溃,日军部队放弃的伤兵也往往拼死抵抗,甚至自杀避免被俘。当时国民党军的军事素质差,主动性差,很少实施抓舌头行动,而在敌后战场,敌强我弱的态势更加明显,抓舌头通常得不偿失。因此总体来说,日军被俘的概率是很低的。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