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民间说史 > 军史 > 近代战争 >

甲午海战的历史地位与军事意义 中日甲午战争中的海军战略问题(2)

http://www.newdu.com 2017-08-24 历史之家 佚名 参加讨论

    
    1874年,日本舰队以琉球船民事件为由,入侵台湾;沈葆桢带舰入台交涉退兵,形成中日双方的第一次正面冲突。日军侵台,使清朝廷朝野震动不已。大学士文祥说:“夫日本乃东洋一小国耳,新习西洋兵法,仅购铁甲船二只,竟敢借端发难……。是此次迁就了事,实以制备未齐之故。若再因循泄踏,而不亟求整顿,一旦事变,更形棘手”。严酷的海防形势,使清廷感觉出潜在的危险和威胁,正所谓“现在日本之寻衅生番,其患之已见者也。以一小国之不驯,而备御已苦无策,西洋各国之观变而动,患之濒见而未见者也”。
    同年11月5日,总理各国事务衙门上奏,强调了海防问题之必要性和急迫性,提出“练兵、简器、造船、筹饷、用人、持久”等六项加强海防、抵御外侮的措施,并要求清廷饬令有关部门加以讨论。清廷以前所未有的高效率,在当天就发布上谕,令沿海沿江各省督抚们在一个月内将各自的讨论意见上奏朝廷。以后,又将讨论的范围扩大到亲郡王、大学士、六部九卿。海防问题俨然登堂入殿,被清廷列入其头等议事日程。在这场著名的“海防大讨论”中,各地督抚及京官,由于思想认识及派别利益上的差异而观点不尽相同,但毕竟通过了“先就北洋创设一支海军,俟力渐充,就一化三,择要分布”的海军海防发展战略思路,并派李鸿章和沈葆桢分别督办北洋、南洋海防事宜,从而直接推动了中国近代海军建设的步伐。
    同样,日本因侵台未能得手,痛感海军软弱,遂向英国订购了“扶桑”、“金刚”、“比睿”三艘军舰。1882年朝鲜发生“壬午兵变”,中日两国皆派军舰前往干预。日本因海军实力不如吴长庆所率领的北洋军舰,故双方没有发生直接的交锋。但日本正式将头号假想敌由俄国改为中国。日本海军卿川村纯义认为“东洋形势已非昔比”,经向天皇奏报,日本政府决定从1883年起,将酿造业、烟酒业的税收2400万日元作为海陆军经费,连续八年建造军舰。1884年朝鲜发生“甲申事变”,北洋海军再次赴朝进行干预,更加深了日本的反华情绪,许多朝鲜人物主张对华宣战,只是因为军方认为对华作战的准备尚未完成,宣战计划未被采纳。
    1884年中法战争,福州船政局所属全部军舰惨遭全歼,南洋海军也损失了二舰。战后,清朝廷再次研究海军建设问题,发起了第二次“海防大讨论”,认定:“如果水师得力,互相援应,何至处处牵制?惩前毖后,自以大治水师为主”。决定设立总理海军事务衙门,统领全国的海军建设事务,使得海军成为正式的军种。随着向德、英等国订购的“定远”、“镇远”、“致远”等先进军舰陆续到华并被编入现役,海军衙门于1888年秋上奏并获准颁行《北洋海军章程》,北洋海军正式组建成军。北洋海军以2艘铁甲舰、8艘巡洋舰为主力,总吨位超过4万吨。加上南洋、广东、福建等地区的舰艇,中国一度跃居世界海军大国的行列,近代中国的海军海防建设进入了鼎盛时期。
    从19世纪70年代到80年代,中国海军在装备实力上较日本海军略占优势,这对遏止日本的扩张野心,起到了积极作用。同时,也直接刺激了日本发展海军的狂热情绪,清廷虽以日本为假想敌,用李鸿章的话说,“今之所以谋创水师不遗余力者,大半为制驭日本起见”,但目的在于防御。清朝廷从未制订过征服日本的战略方案。日本则不同,从1887年日本参谋本部第二局局长小川又次制定的《征讨清国策》,到1893年枢密院院长山县有朋提出的《军备意见书》,完全是将清廷作为日本的侵略目标来做考虑的。这场旷日持久的竞赛,到90年代发生了转折。由于北洋海军成军,以渤海湾为重点的防御体系已初步形成,加之为慈禧太后归政而兴修颐和园和三海园囿,光绪皇帝大婚典礼,黄河河工等巨额开支,清朝廷的财政变得极为拮据。1891年户部奏准暂停南北洋购买外洋枪炮、船只、机器两年,将所省银两解部充饷。这一决策,使得中国海军的发展停顿下来。
    也正是在此期间,日本海军完成了海军扩展计划,其中包括专为对付北洋海军“定远”、“镇远”二铁甲舰而购造的“岩岛”、“松岛”、“桥立”三艘海防舰,向英国订造了当时世界上航速最快的巡洋舰“吉野”号等,中日海军的差距日渐缩小,中国在前些年争取到的海军发展优势被扯平了。这是日本在1894年借东学党起义出兵朝鲜、并直接向中国军队挑起冲突的最重要原因。可以说,日本为实施其“大陆政策”而进兵朝鲜、中国(包括后来发动日俄战争及太平洋战争)是必然的,但选择东学党事件为导火线,则带有偶然性。关键在于中日两国的军事力量、尤其是双方海军力量的消长。
    1894年5月,李鸿章校阅北洋海军后,忧心忡忡地向朝廷提出:“西洋各国,以舟师纵横海上,船式日新月异。臣鸿章此次在烟台、大连湾,亲诣英、法、俄各铁舰详加察看,规制均极精坚,而英犹胜。即日本撮尔小邦,亦能节省经费,岁添巨舰。中国自十四年(指光绪十四年,即1888年)北洋海军开办以来,迄今未添一船,仅能就现有大小二十余艘勤加训练,窃虑后难为继”。清廷刚刚接到李鸿章的奏报,甲午战争的烽火就已经燃烧起来。战争的结局,是清朝廷苦心经营的北洋海军全军覆灭和由此签订的《马关条约》,中国被迫割地赔款,领土主权遭到史无前例的大破坏。它还引发了若干年后的八国联军的接踵而至,以不平等的《辛丑条约》,使已经元气大伤的中华民族彻底沦入半殖民地的黑暗深渊。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