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民间说史 > 历史解密 >

抗战时的徐州大突围:一次挽救60万国军撤退(17)

http://www.newdu.com 2017-08-24 历史之家 佚名 参加讨论

     日军的战略架构,北线以济南与青岛作支撑点,以津浦铁路与青岛至临沂作为两条攻击轴线。南线以蚌埠与淮阴作支撑点,以津浦路南段与扬州、南通至淮阴、阜宁作为攻击轴线。在东侧的陇海路会师之后,再分南、北、东面向徐州实行夹击。乍一看,有主有次,设计周详,不失为一个理想的计划,但仔细一推敲,就不难发现其中问题多多了。第一,日军的计划充满了对中国的轻视,轻视对手其实就是轻视自己。老子说:祸莫大于轻敌。由这个错误的定位开始,战略战术的错误就在所难免了。日军妄自尊大,认为中国军队不堪一击,对中国军队的抵抗意志选择性失明。战争就像狮子搏兔一样,即使猎物再小,也要全力以赴。这也就是中国古代军事思想所强调的“慎始”吧!也就是说,兴师前先要庙算。庙算要有所根据,那就是****,而****要靠间谍取得。但日军因为太过自大,“庙算”与“用间”自然也就一概全免了。兵力部署上出现严重的错误,所投入的兵力与战场幅员极不相称,一开始就是一着坏棋。日军似乎对中国军队的部署与兵力根本不在乎,只相信自己的判断,如在最后的徐州会战中,认定中国军队是向西撤退,不惜从南、北、西三面调集了10个师团的重兵,结果却是竹篮打水一场空。
    
     其次,日军在用兵上最大的败笔是南北两个战场不能相辅相成与相互策应。在两淮、淮阴、阜宁、临沂与台儿庄等各次战斗中,都分别遭到被割裂而导致被各个击破。因为用兵分散,就不能形成重点,这并不能归咎于战场所涵盖的面积太大,或南北的地形和气候差异太大,因而限制了兵力的集中与发展。这暴露了其兵力结构上的脆弱性,给了处于内线的中国军队以可乘之机。无论兵力组合还是战力结构,中国军队都远不如日军。但从战场的结构上看,中国军队却能充分利用战场形势,集中兵力形成局部优势。后来担任中国派遣军总司令的冈村宁次大将,在回忆录里说:徐州战场的幅员广大,日本的兵力小,想在徐州包围中国军队,兵力是明显不足。
     日军的作战指导与计划,最后都不能真正落实,即使在纸面上,也不够客观,计划中都靠着侥幸的心理来应对可能的变故。所遂行的手段与设定的目的也不相称,所以到了后来,都无法真正落实。孙子说:兵闻拙速,未睹巧之久也。日军显然不懂得这个道理。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