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床笫之私: 床笫,是个迷人双眼的“马甲”,很容易误作“床第”。虽然两者模样酷似,可惜,后者根本不是中国话。 床,好解释;笫,读作“字”,指“垫在床上的竹席”。“床笫”也就是床铺。引申为夫妻之间的语言或房事。但换上“床第”这套“马甲”,就什么“讲儿“也没有了。 五、明日黄花: 原指“过时之物”。或许有人觉得,“明日”怎么算是过时呢?“昨日”才过时哩!于是,便想当然地篡改成了“昨日黄花”。 这个成语的出处,源自苏轼《九日次韵王巩》诗:“相逢不用忙归去,明日黄花蝶也愁。”黄花,也就是菊花。原指重阳节过后逐渐萎谢的菊花。后多比喻过时的事物或消息。 六、美轮美奂: 本来只形容建筑之美,如今,被滥用到所有事物上。 这个成语出自《礼记檀弓下》:晋文子赵武家里新落成一所房屋,晋国大夫张老去祝贺说:“美哉轮焉,美哉奂焉!歌于斯,哭于斯,聚国族于斯!”轮,是古代的一种圆形高大的谷仓。这个成语指高大的意思,专门形容房建筑屋高大华丽。然而,在现在连唱歌跳舞、喝酒吃饭都“美轮美奂”了,上哪儿说理去? ![]() 七、振聋发聩: 原意是声音很大,令人警醒;竟被误作听力下降,像个呆头呆脑的聋子。 这个成语的出处在清代文人袁子才笔下的《随园诗话补遗》。其卷一中有句话:“此数言,振聋发聩,想当时必有迂儒曲士以经学谈诗者。” 聩,耳聋。“振聋发聩”,即发出很大的声响,使耳聋的人也能听见。比喻用语言文字唤醒糊涂的人。 八、始作俑者: 本意指做坏事,引领歪风邪气的“第一人”,现在,居然摇身一变,成了“第一个吃螃蟹的英雄”或者“首开先河的人物”。 这个成语出处在《孟子·梁惠王上》:“仲尼曰:‘始作俑者,其无后乎。’为其象人而用之也。”俑,古代殉葬用的木制或陶制的俑人。根据孔子“始作俑者,其无后乎”这句话,后人将“始作俑者”引为成语,比喻第一个做某项坏事的人或某种恶劣风气的创始人,这是理所当然的“贬义词”。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