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刘娥实际执政期间,是宋朝政权从开国的第一第二代向建国的第三第四代转换的关键时期,如何保证天下太平、经济发展、文化繁荣、政府清廉和法令有效,是中心课题。刘娥紧紧地抓住了这个课题,作出了积极贡献。刘娥的方针和作风一直持续到第七第八代,打破了中国历史上“五世而斩”的惯例。在长期稳定发展的条件下,宋代中国取得了许多重大成就:文学艺术有宋词和国画,科学技术有印刷术发明、新天文学和数学,工程技术有大型船舶制造业和火枪火炮,思想学术有集大成者的理学,等等。这些成就不但对中国历史发展有深远的影响,而且在世界文明史上都有相当重要的地位。 从更深角度看,从春秋战国的诸子百家开始,经过秦汉的儒道两家、唐朝的佛家和宋代的理学,历时一千来年,今日所谓的“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大厦的建设,全部完成;在宋以前,统治思想非儒即道、非道即佛,宋以后到本世纪初的一千来年,基本没有发生过哪代政权侧重哪一家说的现象,而是儒道佛三家合为一体的中国文化。如果说秦汉是中国国土政治的大统一,宋代则是中国文化思想的大统一。宋以后有两个外族统治朝代(元朝和清朝),中国文化不但延续发展,而且同化了这两个民族。可见,宋代起到了集大成者和文化思想大厦建设完成者的作用,不管哪个外来者成为这个大厦的统治者,都会被溶合为中国文化的一部分。为了这个大厦建设的最后完成,刘娥前后连续八代的稳定发展,是个非常重要的贡献。 【明肃庄懿,千古佳话】 刘娥也许是个“冷门”人物,她的历史作用却不是冷门。且不说上面已经提到的故事,就是历时二百年左右的宋和金辽的对抗也跟她有关。在刘娥之前之后,宋军攻打契丹失利,军心民心沮丧;在刘娥的时候,宋军没有失败反而有所胜利,基本和平,军心民心颇为振作。刘娥听政前,辽国也是皇后当政,几乎是双雌争雄。刘娥抓住了辽国皇后去世和朝廷未定的时机,在听政中总结失败教训,根据时势调整战略,使大宋占了上风。为了这个局面,刘娥通过驾御大臣来实现不同战略目标的能力,达到了炉火纯青的程度。刘娥以后多年,她听政时期的战略一分为二,变成了失去控制的主战主和两派,直到宋末的岳飞和秦侩。 有些说法把真宗和仁宗描绘成不敢抗敌、但求苟安的两个帝王。历史不是非白即黑。真宗晚期和仁宗的时候,刘娥听政,把契丹搞得几乎亡国,苟安政策能做到吗?真宗亲征,军心民心大振,人民高呼“万岁”的声音传遍大宋江山、震动了大辽旷野。大胜之际,真宗突然力求和谈,半途而返,不少人认为他总想南迁;和谈以后,辽国皇后贪得无厌,真宗一让再让,为此,许多人把真宗看作是为了苟安而没有原则的帝王,说真宗是“畏敌约和,开创用岁币求苟安的恶例。”其实,仔细算算,那时,真宗已经年纪不轻,还没有确立继承人。主战的寇准、主和的王钦若,都不能理解真宗当时最关心的事情:谁来继承帝位?当时,理解他的只有刘娥一个人。真宗获得和谈,立即返回京城立太子,没有南迁,对辽国是宁让万金而不让寸土。没几年,真宗去世了。真宗没有能趁热打铁来彻底断绝北方威胁,可是,他保证了宋室平安延续。刘娥垂帘听政和仁宗接班,重用范仲淹等人,采取了安辽御夏的方针,也没有动摇过。此外,到真宗的时候,大宋江山仅三十年左右,五代十国将近50年的分裂和战争状况造成的经济损失和社会动荡,还没有完全过去。在那种条件下,同时跟东北的辽和西北的西夏打仗,国力不足,是很容易理解的。再说,开国时期的被削权者们没有死心,若他们趁战争之际掀起的内乱,那么,辽和西夏同时南下,内外夹攻,宋朝可能早就灭亡了。身临其境,真宗做选择的时候,很孤独痛苦,心里充满了对未来的遗憾担忧;刘娥对真宗的理解、支持和爱情,以及对仁宗的真正母爱,为大宋帝国的平安延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史称“恩威皆浩荡”,一点也不过分。 对武则天和慈嬉太后等等历史女性,各种探讨作品多得不行,而对宋后刘娥却几乎没有探讨。刘娥被遗忘在历史冷宫里了。让更多的人知道刘娥一代圣后、八代风行的故事,对今天也许也很有参考价值。胜于武则天,不作武则天。明肃庄懿之事,应是千古佳话。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