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并排修两孔箍窑需要三个墩子,修三孔箍窑要四个墩子,以此类推。其次,要打好胡基,打胡基要选好土的湿度和土质,土质为黑黏土和黄土最好。 开始打时,要削一块平整结实的旧石磨或石板、水泥板,准备好筛过的草木灰,待模子放在石板上后,要在石板的底部和模子的四周撒一把草木灰,然后再往模子里填土,用脚踩实整成鱼背形,最后用杵子夯实。回民当中有一则打胡基的顺口溜:“三锨九杵子,二十四个脚底子。”说明打胡基的艰辛。有了窑墩和胡基就可以箍窑。 箍窑有专门掌楦子的师傅。先把拱形窑楦子架在窑墩子上,然后一层土坯一层草芥稀泥。箍完后整个窑的形状呈尖圆拱形,好似牛脊梁形。最后外抹一层黄土和麦草粗泥,凉干后再抹层黄土和麦衣的细泥,使其光滑照人。 箍窑比较坚固,一般可住几十年乃至百年,但住箍窑比住窑洞麻烦,每三五年需要在窑的外面抹层泥,否则,遇到连阴雨有下塌的危险。箍窑一般并排修三五孔,其外形独特、美观,采光较好,冬暖夏凉。 第三种:根据地形特点和经济条件,建造上栋下宇的房屋。人类社会发展的水平越高,人们对居住条件的要求也就越高。有句俗语说:“回族有钱盖房,汉族有钱存粮。”说明回族人民经济富裕后首先改善居住条件。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