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业之死,宋太宗难逃其咎 北宋初年,辽宋两国间爆发了两次惨烈的“幽燕之战”。这是关乎辽宋两国势力消涨的国运之战,战争的焦点围绕后晋石敬瑭割让给契丹的“燕云十六州”展开,杨业就是在辽宋第二次幽燕之战中为国捐躯的。谈到杨业之死,就必须重新审思引发这两场辽宋大战的历史缘由与始末进程,这涉及后人对这段历史的反思与反省。 所谓的燕云十六州,又称“幽蓟十六州”,是指后晋天福三年石敬瑭割让给契丹的位于今天北京、天津以及山西、河北北部的十六个州。这十六州分别为:幽州,今北京;顺州,今北京顺义;儒州,今北京延庆;檀州,今北京密云;蓟州,今天津蓟县;涿州,今河北涿州;瀛洲,今河北河间;莫州,今河北任丘北;新州,今河北涿鹿;妫(guī)州,今河北怀来;武州,今河北宣化;蔚州,今河北蔚县;应州,今山西应县;寰州,今山西朔州东;朔州,今山西朔州;云州,今山西大同。幽、蓟、瀛、莫、涿、檀、顺七州位于太行山北的东南方,其余九州在山的西北。燕云十六州东西宽约六百公里,南北长约二百公里,总面积约十二万平方公里。有宋一朝,燕云十六州始终牢牢掌握在辽国手中。燕云十六州的丧失,使中原的汉族政权受北方少数民族威胁持续长达四百年之久! 将燕云十六州割让给契丹的后晋皇帝石敬瑭一直被视为“汉奸、卖国贼”。但据北宋大家欧阳修考证,石敬瑭是沙陀族人。沙陀族是西突厥的一支,其祖为北匈奴。匈奴人的后裔与契丹做领土交易,“汉奸”的称谓是否准确呢? 后世学者指出,欧阳修的考证不准。再者,石敬瑭说汉话、食汉禄,还留下“磨穿铁砚”这一励志成语。据说,当年石敬瑭考科举屡试不中,却屡败屡试。有人讥笑问他“何时中第?”,石敬瑭答曰:“直到我的毛笔磨穿铁砚为止!”。因此,即便石敬瑭是沙陀族人,也是“汉化了的沙陀族人”。他为了谋得皇权而勾结契丹出卖燕云十六州,一样是数典忘祖,一样是卖国行径! 到了宋太宗当政时期,由于北汉被灭,失去了这一战略缓冲带,宋辽两国国境接壤。已统一中国南方的宋太宗梦想做“统一之祖”,一举收复燕云十六州。客观而言,两次幽燕之战,都是宋太宗主动挑起来的。第一次幽燕之战打着“统一”的旗号尚且说得过去,第二次则是趁辽景宗去世,辽圣宗年幼、萧太后女人当朝的空当期,想占个便宜,道义上似乎站不住脚。据说,萧太后在上京点将台调遣精兵强将奔赴战场时,痛斥宋太宗谋害亲兄(太祖赵匡胤),又欺负大辽皇室“孤儿寡母”的不齿行径,激起大辽将士同仇敌忾的愤慨,誓与宋军决一死战! 后世对宋太宗的为人评价极低,他“烛影斧声”有谋害亲兄篡位之嫌;他逼死亲侄、虐待亲嫂令人心寒;说到军事水平,宋太宗志大才疏,远不及他的哥哥赵匡胤。 宋太宗虽“不识兵”,玩弄权术却是高手。他知道杨业洞晓边事,不计他是北汉降将,派他领兵戍守边关。杨业屡挫辽兵创建功勋,太宗旧将不免妒火中烧、攻讦不断。宋太宗把攻击杨业的奏章退给杨业本人以示信任,令杨业感激涕零。 不过,宋太宗与杨业间的关系表面看起来“君臣无欺”,但这信任却是有限度的。首先,杨业领兵基本不超过万人,军权并不高。其次,宋太宗为杨业精心设计了一个“牵制型团队”。他明知道潘美与杨业出自不同派系,却让潘美为主帅、杨业为副帅。他更知道刚愎自用的监军王嫉妒杨业、不服潘美,却让他手握比潘美更重的权力,任由他对杨业指手画脚,无视此人凌驾主帅潘美之上发号施令,与潘美分庭抗礼,最终导致了杨业的阵亡悲剧。 在这种“牵制型团队”里,杨业的合理化建议不被采纳,反而成了这一制度的牺牲品。从这一角度重新评析杨业之死,令后人不免仰天长叹,一代名将杨业究竟是死在辽军之手,还是亡于大宋体制?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