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段期间内,欧洲历经政教合一的煎熬,人民无言笑的心情,笑谈遂成绝响,直至十三世纪阿拉伯人入侵,他们的笑话亦成为“文化侵略”的一部分;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主张“反封建、建共和”的名家薄伽丘传世的《十日谈》(Decameron),便有不少阿拉伯“咸湿笑话”的影子。 思想开放加上印刷术传入,令笑话在欧洲如枯木逢春、重发新枝,而朴奥基(Poggio Bracciolini,1380-1459)的《幽默全书》(Liber Facetiarum)成为欧洲第一本印刷出版的笑话集。朴基奥历任八位教皇的秘书,前后五十多年;本书于1451年出版时,作者已届七十高龄。《幽默全书》把十二和十三世纪在欧洲流传的笑话一网打尽,其中包括不少“黄色笑话”,而以寻梵蒂冈神职人员开心的笑话最受欢迎。 和他的雇主大异其趣,朴奥基是个私生活多姿多彩的人物,他和情妇生了十四个儿女后于五十五岁时和十八岁少女结婚,再生六名儿女。作为教宗的“近身”,朴奥基与闻教廷内幕超过半个世纪,期内且随教皇走遍欧洲各天主教国家,不仅与神职人员有密切交往,且对他们的工作和生活了如指掌,有关他们的笑话逸闻特多,毫不出奇。奇怪的是梵蒂冈未出恶言,视此书为神职人员在“吹水工场”(Bugiale,梵蒂冈专用词,一般拉丁文字典不收)如大学生在休息室笑谑闲聊的产品,因而不予深究。不过,最重要的原因,相信是该书以古典拉丁文撰写,普罗大众无法阅读之故。教廷网开一面,令《幽默全书》的拉丁笑话被译成多国文字;不过,如果此书被禁,肯定更为畅销。 上述的笑话书,皆以古希腊文及拉丁文出之,英语世界又如何?以英国人的“天生幽默”,英国当然早已笑话成箩。不过,有系统的笑话,是在1484年凯思顿(William Caxton,1415-1492;开同名印刷厂,是把印刷技术带入英国的第一人)把《幽默全书》译为英文在伦敦出版之后的事(凯思顿还是《伊索寓言》的英译者);到了莎士比亚时代(十六、十七世纪),由于当朝的伊丽莎白一世“有容乃大”,对被取笑不以为忤,莎翁在《王子复仇记》(The Tragedy of Hamlet;又译《哈姆雷特》)中说“女人,你的名字是弱者”,女王亦一笑置之;有女王背书,笑话遂愈加盛行,说笑的人亦愈肆无忌惮,笑话书尤其是“黄色笑话”成为英国第一畅销书种,莎剧中便充塞着“黄色笑话”以至他有“咸湿莎翁”(Filthy Shakespeare)的别称。莎剧《无事生非》(Much ado about nothing)提及那本轻松逗笑的故事集《欢乐百题》(Hundred Merry Tales),确有其书,显示十五世纪前英人已擅长说笑话。笑话书在英国大受欢迎的一项原因是神职人员几乎人手一册(信徒亦因此购书回家细读),为免使会众在听道中途打盹,他们必须从中撷取一些醒神的材料加进布道讲稿中。 世上不会笑(过度严肃)的人何止万千,但以此留名的寥寥可数,只有发现万有引力的牛顿、笔者最近在人食人系列中提及的讽刺名家斯威夫特、格莱斯顿(W. Gladstone,十九世纪英国自由党大政治家)和“铁娘子”撒切尔夫人;据率领红军首先攻陷柏林的朱可夫元帅回忆录,斯大林终其一生不曾开怀大笑,他只听过他几声干笑!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