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这个角度上来看,天可汗制度有现今联合国的作用,但联合国为委员制组织,天可汗制度则为首脑统帅制(罗香林)。《新唐书》对此描述为:“际天所覆,悉臣而属之;薄海内外,无不州县,遂尊天子曰“天可汗”。三王以来,未有以过之。至荒区君长,待唐玺纛乃能国;一为不宾,随辄夷缚。故蛮琛夷宝,踵相逮于廷。” 综上所述,唐朝的“皇帝天可汗”是以皇帝之号“下行”可汗事,其职权表现在:政治上,印玺有对外专用的“天子三宝”,诏书、册文有一定的形式 称谓,册封制度也有进一步丰富实质内涵;军事上,唐帝可藉由征兵权的行使,排解、仲裁各蕃国间的纠纷,讨伐不义以及助国征讨等事项;律令上,《唐律》中的“化外人相犯”条,代表着中国在唐朝时,已经具有现今法学原理中“国际私法”性质,显示《唐律》能适用由各地区,成为国际性的法律,唐朝已是一個世界性的帝國。 三、天可汗制度的缘起、兴衰及相关历史背景分析 天可汗制度始于大唐武功鼎盛之太宗时期,衰于安史之乱,代宗之后名实俱亡,凡一百三十七年(罗香林语),在贞观之治和开元之治两大盛世期间完全主宰了唐的对外关系,其兴衰则于大唐的国力紧密相连,抚今追昔,其中的经验教训是很值得后人深思的。 1、 太宗时代:天可汗制度的建立和完善 网上现在有种观点,认为安史之乱藩镇割据乃至日后的五代十国之变局,肇因于唐太宗迷恋武力征服和领土扩张,弃中原之根本导致中央弱而地方强引起,甚至天可汗的称号也被说成是太宗之好大喜功穷兵黩武的表现,这种说法,实际上是站不住脚的,对于初唐时的国际形势和典章制度缺乏了解之故。唐初实行的是府兵制,平时务农,战时出征,这就是为何武德年间李世民身为天策上将兼十二卫大将军,名义上已掌握了全国的兵权,而宫廷斗争中却一直处于下风的原因。只因他虽是全国最高军事统帅,但在兵农合一的府兵制下非战时奉皇命不能调发,承平时期根本无兵可调。而太宗时期,府兵制一直都运行良好,在这种制度下将领根本不可能坐大,更别说什么中央弱地方强了。节度使是在睿宗时才成为固定官职,玄宗时始完成确立节度使制度的,故此有人说唐衰亡的根源就在于府兵制的破坏(当然这种说法也比较偏激)。而天可汗制度的建立,也是迫于唐初国际形势恶劣非加强武备不可,而太宗却不欲在军事方面开支过度,是以想出这样以夷制夷互相牵制权力平衡的办法。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