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师本应称为“第7陆军师”,何以成了“第7骑兵师”?为配合陆1师、美7师的撤退,作为第二梯队的美3师北上支援,阻击志愿军第9兵团,怎么在麦克阿瑟笔下忽然“蹦”出美2师来了? 《麦克阿瑟回忆录》、《朝鲜战争―未透露的内情》,在东线美军部队中,都提到了美2师这支原本是在西线战场作战的部队,构成了二书最令人难以索解之处。 当然,我们也确实不能否认,麦克阿瑟时期的“鸭绿江战争”比李奇微任第8集团军司令官,统一指挥第8集团军及原10军时期的三八线四周的战争,战绩差得多。这确实不能表明麦克阿瑟的水平比李奇微差得多。 李氏接受了麦氏的教训,而三八线四周作战确实加大了志愿军后勤供给的难度,与往昔“鸭绿江战争”背靠“沙发”不可同日而语。一如粟裕主张在淮海决战,不赞成歼敌主力于长江以南,原因也是因为后勤上的困难,不再背靠老解放区这张“沙发”了。 当然,要在背靠“沙发”的鸭绿江边,把二次战争打成超级歼灭战,难度很大。最起码彭德怀在从国内征调部队方面,就很不合理,13兵团、50军、66军、9兵团、19兵团、3兵团,逐步增加兵力,形成添油战术,对9兵团的急促调令,则犯了“百里而趋利者蹶上将”、“不打无预备之仗”的大忌。指挥西北野战军几万人,与指挥志愿军几十万人相比,相同之处是战场形势的瞬息万变,不同之处是,西北野战军兵微将寡,装备也差,略强于游击队,灵活性强而正规性差,因此适合灵活多变(或曰“朝令夕改”)的调动。但对几十万近现代化的志愿军来说,这是不行的。 原因是兵力增加、装备变好,后勤的难度大大增加了,部队转移考虑的因素也大大增多了,对上级发出的命令,具有稳定性、连贯性要求。而在瞬息万变的战场上,稳定性、连贯性要求,意味着指挥员较高的前瞻能力,否则无法保证命令的稳定和连贯。9兵团在二次战争中因预备不足而致严重非战斗减员,这只是二次战争中比较突出的问题,但不是问题的全部。50、66军的使用,存在类似情况。只有先入朝的四个军这方面做得较好。 附注: 三野迷关注重点是解放战争,对朝鲜战争关注得少。这也使得在二次战争问题上,四野迷数量过于庞大,处于垄断地位,破坏了“全面、公正地反映历史所必需的不同倾向派别力量平衡的原则”,从而使得关于二次战争的一些错误看法甚嚣尘上。比如东西线美军兵力,很多人误以为西线美军兵力远多于东线,实际上不算预备队187团,西线美军兵力仅比东线多二百人。再如知道美7师里面有韩国兵的多,而知道美7师实力比陆1师以外的各美国师都要充实的就少了。这类片面熟悉,都是垄断产生的恶果。 为此,假如三野迷多关注一下这方面的资料,从而打破这种垄断,有助于恢复平衡,对“全面、公正地反映历史”,是有帮助的。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