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土耳其和古印度,宦官专政也曾盛极一时。有关历史记载表明,土耳其苏丹曾任命白人太监为宫廷学校的校长,专门用来训练国家文武官员,白人太监甚至被任命负责保卫苏丹私人宝库的最高官员,将教育、人事和财政大权全交给宦官。 在古印度王国,宦官称为“霍查”。那时南亚次大陆上小国林立,每一国国君都妻妾成群,役使了大量太监在王宫劳作。据说,有的小国宫廷宦官达到两万人之多。我们从玄奘西行记载中就能大致体察到这一现象。 印度的宦官一直延续近现代,至20世纪90年代初,印度大城市德里、加尔各答和孟买等,尚存约10万阉宦,他们拥有数世纪前遗留下的特权,可以乘坐车辆不付车钱等。 中国周边国家中,古代朝鲜和古代越南,也曾出现宦官现象。 中国元朝时有两名载入史册《元史·宦官传》的名阉,其中之一的朴不花,原来即高丽宦官,他和高丽出身的元朝皇后奇氏一起来到元朝大都,和奇氏“情意胶固”,后来受到皇帝宠信,成为元顺帝时的权阉,元朝的覆亡很大程度上是拜他所赐。古代越南也有不少男童从小就被掠卖到中国内地为宦,明朝初年朱元璋对“安南”(包括今天的越南及周边地区)不断用兵,许多越南小孩作为战争俘虏被进贡到内地阉为宦官。明成祖朱棣时,越南宦官阮安受到重用,成为建设新都北京城的主管。明王朝还不止一次向高丽、安南王朝索要进贡阉人,这在客观上刺激了越南、朝鲜的宦官群体,使得他们不断壮大。《明实录》中记载洪武二十四年,一次就向朝鲜索要宦官200名,朝鲜宦官现象也可见一斑。 中国最早的阉宦 中国的宦官,产生的年代大约和世界上其他国家相同。但是,其制度之严密、数量之庞大、左右政治之能力、影响之范围、持续时间之久远,恐怕在世界上是绝无仅有的。 在中国的古史中,曾有过各式各样的对宦官的称唤。例如,寺人、奄人、阉人、宦者、中官、内臣、内侍、内监等。在这些众多的名称中,寺人、奄人是史书上最早可以见到的,而在我国史书上记载的最早有姓名的宦官,也是冠以“寺人”头衔的。 古书上所能道出姓氏的最早一位宦官是寺人孟子,距今已有近三千年历史。他本来是《诗经·小雅》中《巷伯》篇的作者。据史家考证,孟子(此处所说的不是战国时儒家代表孟轲)本来是个士人,因为受到谗言而被国君处了宫刑,因而成为了“寺人”。毫无疑问的是,孟子是一位典型的中国知识分子,身处陋室而心忧天下,身受宫刑而志向不改。因为据考证,《巷伯》这首诗就是作者为讥刺周幽王而写,诗中有“寺人孟子,作为此诗,凡百君子,敬而听之”之句,便是明证。周幽王是西周末代昏君,大好江山败亡在他的手上,他和褒姒“烽火戏诸侯”的故事,早已成为千古笑谈。已成为刑余“寺人”的孟子,还给周幽王作诗上书,忧国忧民,足为中国士人的典范。这也就不难理解,在古代儒风盛行的孝悌时代,时人和后人仍尊称他为“子”,并不因他受过宫刑而藐视其人。 继寺人孟子以后的几位早期宦官,也是挂着“寺人”头衔的,不过这已经到春秋五霸的时期了。春秋时期留名的宦官有寺人费、寺人貂和寺人披。寺人费活跃于公元前7世纪初的齐国。齐襄公年间,当时贵族公孙无知想阴谋篡夺齐襄公的王位。而寺人费在一次服侍襄公田猎时,不小心使襄公坠车,脚受伤,因而挨了襄公鞭责,心存怨恨。公孙无知企图借此事,拉寺人费一同参与宫廷兵变。但是,寺人费表面上同意站在公孙无知一边参加兵变,实际上偷偷跑回齐宫,把齐襄公暗藏起来,想使齐襄公免遭一场灾祸。因为势孤人单,齐襄公最终被叛军杀害,寺人费也在抵抗叛军中英勇战死。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