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恭亲王之死 晚清重臣恭亲王死前留下什么遗言(2)

http://www.newdu.com 2017-08-26 趣历史 佚名 参加讨论

戊戌变法进行的过于操切,自发动之初,就贸然地将重点放在了打破中央国家机关公务员们的铁饭碗上,一夜之间就裁撤了詹事府、通政司、光禄寺、太仆寺、鸿胪寺、大理寺等六个中央部委;裁撤了湖北、广东、云南三省巡抚,因为他们与总督同在一地;裁撤了全国那些没有运输业务的粮道和没有盐场的盐道……这种组织人事上的休克疗法,令全国公务员、尤其是省部级以上高级干部们,人人自危,将他们中的大多数人,无论是改革者、还是保守者,都推到了这场所谓“改革”的对立面。

而这些,正是改革经验丰富、政治嗅觉灵敏的恭亲王之所以至死反对如此“改革”的原因。其实,恭亲王之外,几乎所有的改革实践者们,包括李鸿章、张之洞、刘坤一等,与这场以滥发红头文件为主要方式的“改革”保持了相当的距离。而后世比较公认的看法是,如果恭亲王不死,这一以文字上的虚幻快感取代应有审慎的儿戏“改革”,将可能无法推行。

打倒翁同龢

在提醒光绪要警惕“小人”之外,恭亲王还有道同样难以证实或证伪的政治遗言:打倒翁同龢。

这一记载的来源是《申报》。恭亲王死后一个月,这家大清国最为主流的媒体,发表报道称,恭亲王重病期间,光绪皇帝前来探视,询以朝中人物,谁可大用?这等于是要恭亲王推荐干部。

恭亲王首先提到了李鸿章,但他因甲午战败而积谤过多(“合肥相国积毁销骨”),一时难以重用,因此,恭亲王认为中央只有荣禄、地方上只有张之洞、裕禄三人“可任艰危”。光绪皇帝专门问及如何评价自己的老师、担任财政部长(“户部尚书”)的翁同龠禾,恭亲王毫不犹豫地回答说:翁同龢是国家的罪人,“所谓聚九州之铁不能铸此错者”。报道进一步指出,甲午战争前朝鲜局势紧张,高层曾经拿出了三套方案:一是将朝鲜降格为行省,把朝鲜国王迁回内地供养,参照孔子后裔的榜样,“世袭罔替”;二是派遣重兵进驻朝鲜,代理其国防;三则是将朝鲜列为各国利益均沾、共同保护的“公共之地”,以便相互牵制。但当时已经执掌中央财政大权的翁同龢,一味高调主战,却又不积极备战,导致主战的偏激舆论占了上风,错过了外交解决的最佳时机,并未准备就绪的陆海军一败涂地,“十数年之教育,数千万之海军,覆于一旦,不得已割地求和”,列强趁机掀起瓜分浪潮,“德据胶澳,俄租旅大,英索威海、九龙,法贳广州湾,此后相率效尤,不知何所底止?”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