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岩画——远古藏族先民生活及精神的写照。《西藏考古大纲》中记载,日土岩画是2世纪以前到629年之间出现的。从时间上来说,正好处于象雄时代和雅隆部落时代,反映出史前青藏高原“藏族”原族群的思想意识、艺术情趣、生活方法、宗教信仰,以及原始宗教的仪式;反映了藏族先民们对大自然、对宇宙的认识过程。 综上所述,史前藏文化以具特色性的岩画、大石遗迹、石棺葬等为其特质,构筑了史前青藏高原藏族族群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原生态。 二、史前藏文化呈现出的多元性特点 文化在其发展、演变、传播、交流、互动的过程中,并不是单线条的,而是呈现出复合式的态势。在历史的进程中,藏文化以其开放性和包容性与周边文化互动、交流,形成了青藏高原的多元文化圈,呈现出文化互动的各种迹象,这些迹象在卡若文化、曲贡文化、部落遗迹中都有明显反映。 卡若文化遗址位于西藏东部澜沧江边,与川、滇接壤。卡若文化同其他文化一样,并非独立发展,从遗址所出土的某些实物已证明它与黄河流域以及川西、滇西北的史前文化有着因缘关系。如:卡若遗址中出土的肩石斧、盘状敲砸器、磨制条形石斧、凹背直刀石等,在甘青马家窑、半山、马厂文化遗址中亦有大量发现。在该遗址中出土了大量的人工栽培作物“粟”,则说明它与黄河流域的原始农业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 多元性说明卡若文化居于中国西南高原山地大的文化圈内。卡若文化中的细石器种类,在雅鲁藏布江中上游以及中亚、西亚的史前考古中也有发现。同时,遗址中发现的贝饰及孔雀石制成的垂饰,具有非本土的特征。出土的一长方形骨片,与伊朗西部克尔曼沙区甘吉·达维新石器时代早期遗址(公元前8000年)以前的骨片如出一辙,暗示出西亚文化可能很早即与藏东有了交流和互动。 曲贡文化遗址主要分布在雅鲁藏布江河谷地带以及属于雅鲁藏布江分流河谷带,位于河谷的台地上。处于青藏高原腹心地的曲贡文化,从某种意义上说,它更具有典型意义上的藏族史前文化的本土特性,但其仍表现出文化的复合性特点。如:在益贡遗址中发现了带铁柄的铜镜,这类带柄铜镜,属于西方流行的带柄镜系统,与中国长江、黄河流域的带柄镜有较大的差别,而类似的器物,在新疆、四川、云南等地亦有发现。因此,不管是地处青藏高原的边缘地带,还是腹心地带,史前藏文化中皆表现出了文化的多元性。 西藏早期金属时代墓葬中所发现的“眼罩”现象,反映出青藏高原当时的一种葬俗。据记日土一墓葬中,女尸眼睛上有丝织“眼罩”,这反映出史前居于高原的人们以“眼罩”实现死者“瞑目”的愿望。而这种“瞑目”现象,在中国古书上也有所记载,说“将死者眼睛用东西盖上称为瞑目”。在黄河流域殷商到战国时期以及新疆地区魏晋时代的考古发掘中,都有“瞑目”现象。 这也许可以从两个方面来思考:一方面,“瞑目”这种现象是文化同质的反映,它说明远古时期具有共同心理的人类对死亡的一种理解,“眼罩”既表达了死者的遗愿,又表达了生者的期望;另一方面,“瞑目”现象也许可以说是文化互动传播的映证,它反映了青藏高原文化与北疆文化、黄河流域文化的相互交流与融和。 此外,史前青藏高原的岩画,不仅有其地方特色和本土特质,而且在其发展、变迁中也应表现出它的复合性,这还有待于与印、巴两国的岩画作比较研究。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