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军史 > 古代战争 >

兵发鸭绿江:抗美援朝决策的台前幕后故事(3)

http://www.newdu.com 2017-08-26 趣历史 佚名 参加讨论
的资本主义阵营和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新中国成立前后,毛泽东多次强调,在当前的国际局势下,中国只能坚定地站在苏联等社会主义和民主主义国家一边,不能站在美国一边,也不能走中间道路。朝鲜战争爆发后,苏联限于种种历史和现实的原因,不便直接与美国刀兵相见。因此,便积极支持中国出兵朝鲜。

毛泽东在做出出兵朝鲜的决策之前,反复考虑了以上这些因素,他十分重视中朝两国历史上形成的山水相连、唇齿相依的地理、政治关系,更重视中朝两党历史上形成的并肩作战的传统友谊,因此,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毛泽东的思想倾向仍然是要出兵援朝。他当然也知道中国出兵援朝面临的困难,当会上大家把这些困难摆出来之后,毛泽东说了这样一段话:“你们说的都有理由,但不管怎么说,别人要亡国了,我们站在旁边看,不论怎么说,心里也难过。” 彭德怀后来回忆说:“我把主席的话,反复念了几十遍,体会到这是一个国际主义和爱国主义相结合的指示。‘你们说的都有理由’,但如果不把它同朝鲜处于危急时刻联系起来考虑,那就是民族主义而不是国际主义者。我想到这里,认为出兵援朝是正确的,是必要的,是英明的决策,而且是迫不及待的。我想通了,拥护主席这一英明决策。” 可见,毛泽东的这番话,深深地影响了彭德怀,实际上,这番话不仅影响了彭德怀,也影响了政治局许多人,可以说,毛泽东的这番话对中共中央做出抗美援朝的战略决策起到了关键性作用。

毛泽东最后下了决心

毛泽东是务实的,他考虑到了中国军队在实力上不如美国军队,因此,他当时很希望苏联方面能够给中国军队以武器等方面的支持,特别是希望得到苏联空军的支援,以争取制空权,保证中国入朝作战的地面部队顺利推进。但是,苏联在军事装备和空军支持这两个方面,态度都不明朗,迟迟不做出承诺。此时的毛泽东,从中国长远的国家安全考虑,从中国与朝鲜的唇亡齿寒的特殊关系考虑,从中国的国际主义义务考虑,已经下了这样的决心:即使苏联方面不给中国武器装备和空军支援,中国也要派兵入朝作战。

毛泽东的这个决心,从10月4日政治局扩大会议上可以得到证明。在这次会议上,毛泽东明确表示:我们要派兵入朝作战,我们在争取苏联方面支援我们,但即使没有苏联的支援,我们也要派兵入朝。我们不能看着朝鲜亡国不管。

但是,毛泽东对苏联的支援,还是采取积极争取的态度。他当然认识到:有了苏联的支援,中国军队入朝作战后,战斗力会大大增强,困难会小一些,而且,中国军队现代化的进程将会加快。据彭德怀回忆:10月4日那天,他从西安飞赴北京参加了政治局扩大会议。会后,毛泽东和他有过一次长谈。谈话中,彭德怀说:“苏联完全撒手,我们装备差得很远,只好让朝鲜亡国,是很痛心。”毛泽东向彭德怀提出这样的设想:如果苏联援助得多一些、快一些,我们的装备改善得好一些,这场仗是不是能打?彭德怀反复考虑后肯定地表示:这不是没有可能的,问题在于这种援助能够到什么程度,空军能掩护到什么程度,这个问题解决得好,可以同美国军队较量一下。得到彭德怀这样的回答,毛泽东十分满意。他明确提议,有关苏联援助的问题,由周恩来去苏联与斯大林商量解决,出兵的准备继续做,由彭德怀来担任志愿军的司令员兼政委。10月5日下午,中央政治局继续在颐年堂开会,对是否出兵援朝再次进行讨论。在发言中,彭德怀讲了自己的观点:出兵援朝是必要的,打烂了,最多等于解放战争晚胜利几年。如让美军摆在鸭绿江岸和台湾,它要发动侵略战争,随时都可以找到借口。如等美国占领了朝鲜半岛,将来的问题更复杂,所以迟打不如早打。彭德怀发言后,毛泽东站起来,坚定地说:“彭老总说得好!我们出兵参战的困难确实很多,但是,朝鲜是中国的友好邻邦,中国人民不能眼看着美国侵略者对其肆行践踏而置之不理;唇亡则齿寒,户破则堂危。我们应当参战,必须参战,参战利益极大,不参战损害极大。”

中国出兵援朝的决策,就在这次会议上定下来了。

毛泽东曾考虑出兵限度问题

毛泽东在出兵朝鲜问题上,曾经有一个考虑基点,这就是:如果美军不越过三八线,中国也派兵,但只摆在鸭绿江一线或者北朝地区,作为朝鲜人民军的战略支持力量,而不与美国军队正面交战。早在朝鲜战争爆发之前,毛泽东就对来访的金日成说,一旦朝鲜境内爆发战争,我们打算在鸭绿江边摆上三个军,帝国主义如果不干涉,没有妨碍;帝国主义如果干涉,不越过三八线,我们也不管;如果过了三八线,我们一定打过去。

显然,毛泽东考虑了中国出兵朝鲜的限度问题,并且把这个限度讲得十分清楚:美国越过了三八线,中国军队必然打过去;美国军队不越过三八线,中国就不参战。这一点,从朝鲜战争爆发初期中国的反映也可以看出来。朝鲜战争爆发,特别是美国第七舰队进入台湾海峡后,新中国立即作出强烈反应。除了声援朝鲜,还对美国干涉中国内政,插手中国台湾事务给予愤怒的声讨。但在此时,毛泽东还不想牵涉进这场战争中去而打乱自己原定的工作部署。如下事实可以证明这一点:1950年6月30日,即朝鲜战争爆发5天之后,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在中国大陆展开了大规模的土地改革运动。同一天,毛泽东、周恩来联名签署了《关于人民解放军1950年复员工作的决定》,开始大规模削减中国军队员额。当时有人建议,朝鲜战争爆发,东北地区受到威胁,是否停止军队复员,让现有军队转入战备。周恩来的回答是:对朝鲜战场的情况,总参谋部、外交部要密切加以注视,而复员工作仍按原计划进行。由于朝鲜战局的变化,毛泽东也不得不预先作好准备。7月13日,中共中央决定成立东北边防军,加强东北边防。周恩来对此有一个说法:宁可“备而不用”。从历史情况来看,1950年8月下旬之前,毛泽东和中共中央其他领导人的主要注意力,仍主要是放在土地改革和国内经济建设上。

到8月下旬,朝鲜战局恶化,毛泽东产生了深深的忧虑,此时,他才考虑了出兵朝鲜的问题。周恩来在8月25日召开的第47次政务会议上说,朝鲜战争拖长的可能性增加了。周恩来讲这句话之后的第二天,他就召开了检查和讨论东北边防军准备工作的会议。在这次会上他指出:“我们对于朝鲜,不仅看作兄弟国家问题,看作与我东北相连接有利害关系的问题,还应看作是重要的国际斗争问题。”要设想战争的长期化,要考虑到出国作战的问题。“如果出国作战的话,主要对象是美帝国主义”。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故事
中国古代史
中国近代史
神话故事
中国现代史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学术理论
历史名人
老照片
历史学
中国史
世界史
考古学
学科简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