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陆军117万,为何在日本人眼里不值一提? 甲午战前,日本当局对清国内部军事、政治及民情等状况之调查,已相当细致,故对其战力,亦有相当客观之评估。譬如,日本参谋本部第二局长(管西局)小川又次,1879年曾被派往中国大陆,从事谍报侦查,明治二十年(1887)向当局提交了《征讨清国策案》。该《策案》对清国内部弊端之切中,今日读来,犹使人冷汗涔涔。 一、 《策案》认为清国陆军有名无实,不堪一战 《策案》开篇即谓:所谓“我乃东洋小国,财源不富,……宜敦厚信义、避免干戈”之类的见解很荒谬,现今世界乃“优胜劣败弱肉强食之时”,希望当局能够“自本年开始,以五年为期进行准备,时机到来,则(对清国)加以攻击。” 对清廷的陆军实力,《策案》如此评估:“八旗兵大约三十万人;绿营兵大约四十七万人。此两者之内,练军约十万人。蒙古兵大约十万人。勇兵大约三十万人。合计大约一百一十七万人。” 其中,防勇、练军四十万人,战斗力较强,但“由各省总督、巡抚分而辖之”,“教育之法各不相同”,虽然多聘请外国教练,但“可惜者,并非举而全然委任于外国教师,而是采用半洋、半清式之战术”,非但无益,徒生烦杂;“更为可怜者,乃是将校为文官,虽有武官,但也一概不知兵学为何物,皆是惟有利己之谋”;何况,“以此四十万之兵员,布于我十倍之土地面积,特别是道路粗糙恶劣,交通甚为不便,故而假令一方有事,也难以直接调遣邻省之兵。” 至于余下的七十七万军队——朝廷之八旗,地方镇台之绿营,皆是“携带家眷之兵”,其薪饷本极有限,且“长发贼大乱以来,……又减少官兵俸禄钱粮”,已到了“不从事贱业,则不足以糊口”的程度,“今查清国军备金额,大约七千五百余万圆”,数额虽大,“但用于八旗、绿营者,恰如救助贫民”,仅算勉强养活,至于军备训练,完全无从谈起,“实乃有名无实之兵员”——虽然中法战争后,鉴于地方勇兵坐大,而八旗衰败已久,清廷为维护其满人统治,曾命地方“减少防勇人数,每年节省二三十万两,以充作训练八旗兵之费用”,但这种以弱易强的做法,反使其实力“又有几分退步”。 二、对海军的评估是:虽有进步,但仍属虚势眩惑 对清廷的海军实力,《策案》评估称:近年虽有进步,且时常“唤起世人瞩目”,但“就其真正实力而论”,不过“虚势眩惑”。理由是:“清国海军数十只军舰中,能够用于海战者,不过只有北洋之五只,南洋之四只。以此九只军舰之威力,与本邦军舰威力相比,虽然北洋之五只军舰与我浪速、高千穗、筑紫、扶桑、金刚五舰;南洋之四只军舰与我比睿、海门、天城、盘程四舰相同”,但“清国之海军,从舰长至士官人员,概为乏于学术”,故仰赖洋人甚多,且“清国水师所辖不同,经常相互不能应援,(法国)炮击福州之际,有其他水师救助者乎?后来再三督责,也仅从南洋出动五只军舰,且在途中空为踌躇,最终招致石浦之耻。”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