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民间说史 > 历史解密 >

慈禧如何在六宫粉黛中脱颖而出? 揭慈禧获宠之路(4)

http://www.newdu.com 2017-08-26 趣历史 佚名 参加讨论

此事之后,慈禧自知自己名位不济,收敛了许多,也懂得了要时常逢迎皇帝之余对皇后也曲意奉承。咸丰帝赏赐了名贵物品,她不时拿来孝敬皇后;她变得谦卑有礼,会用甜言蜜语讨好和哄骗皇后;她不再日上三竿还和咸丰帝偎在温柔乡里,不但敦促咸丰帝及时处理朝政,她还经常从旁协助。这些转变让皇后的心情由雨转阴,也为她的独宠减少了许多阻力。

慈禧虽然以美貌获得了咸丰帝的格外垂爱,但环视后宫,处处都是婀娜多姿的身影,慈禧知道,在众芳吐艳的后宫想要固宠,不善于审时度势,邀媚惑主,很可能就是后宫角逐的牺牲品。冷静睿智的慈禧决定主动出击,击败群芳,独占鳌头。

咸丰帝时已是清朝晚期,由于承平日久,帝王们早已失去了先祖们的励精图治和雄才伟略。日渐腐朽的政局、日渐萎靡和懒惰的皇帝,给皇权旁落提供了滋养的土壤。懦弱而无能的咸丰帝面对破败的祖宗基业,一味寄情声色,最终挖空了自己,狡黠多智的慈禧成了他身边的智多星。

咸丰帝即位之初,从道光帝手上接过来的江山已经是风雨飘摇的封建末世,积贫积弱的政治局面,加上内忧外患不断,国家每况愈下。咸丰帝即位的第八个月,洪秀全在广西金田宣布起义。太平军自出金田后连战连捷,咸丰三年(1853)太平军攻入南京,改南京为天京,定为国都。太平军起义历时十四年,遍及十八个省,东南半壁江山沦入敌手。清兵屡战屡败,战事快报雨片般飞往北京。长江太平军未靖,捻军之乱更是乘势而起,北方十多个省点燃星星之火,情势危及京城。内乱未平,外患又起。咸丰帝即位三年后,英法联军又生事端,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英法联军占广州,趋天津,突破京城,将百年皇家园林圆明园焚于一炬。

面对如此艰难而复杂的局势,咸丰帝感到力不从心,捉襟见肘。太平军沿长江而下时,清军一溃千里,咸丰帝寝食难安,曾国藩的湘军成了对付太平军的唯一劲旅,但咸丰帝又顾虑重重,一筹莫展,他害怕汉族地主势力坐大,于清廷不利,对湘军有功不赏,有罪必罚,征战各地不给人事、财政大权,致使湘军一再贻误战机。面对英法联军的肆意挑衅,咸丰帝既没有政治家的韬略,也没有军事家的远谋;既没有抗战到底的决心,也没有讲和的勇气,在和战之间举棋不定。战争爆发前夕,他还在圆明园大肆庆祝他的三十寿辰。当英法联军突破大沽口、攻占天津后,他却束手无策,与嫔妃们在圆明园抱头痛哭,并率领群臣嫔妃“北狩”热河。自咸丰三年(1853)开始,咸丰帝知道大势已去,难以挽回,于是万念俱灰,即位之初的那股励精图治、锐意进取的劲头早已烟消云散。军情奏报总是堆积如山,咸丰帝刚通宵达旦地阅完,第二天又一批奏章堆积案头,大臣们还不时来催问,这让原来瘦弱的咸丰帝心力交瘁。

咸丰帝批览奏章时,时常会携带宠爱的妃嫔同往,以解寂寞和疲乏。但皇后贤德忠厚,不善言词,对政事从来不赞一词;云嫔、丽贵人、玫常在等不过是艳丽的花瓶,忙于争风吃醋,对政事提不出过多建议;唯有慈禧,她是后宫中唯一一位懂满汉两种语言,并熟知上下近五千年历史的妃嫔。她胸怀丘壑,虽然深居后宫,但不少建议都能切正时弊,获得咸丰帝的认同,还不时有精辟分析、正确对策,有时让咸丰帝都自愧不如。慈禧善于察言观色,洞悉人性,清朝皇帝一向不许后宫干政,咸丰帝也不例外,所以虽然常常侍立在侧,她只是默默地替他摊开奏章,端茶研墨,如果咸丰帝不主动提问,她绝不建一言,不多一事。咸丰帝对这个善解人意的美人更加宠爱和信任,御览奏章时不时携她同往。耳濡目染,慈禧对奏章处理也看出了些门道,所有的奏章军机处都会按类分好,并提供处理建议,一般奏报皇帝只需批“知道了”之类的语言,重要的军情奏报皇帝可以选择其中某种建议,也可以批上自己的意见。自咸丰四年(1854),慈禧成了咸丰帝的心头最爱,情投意合时,两人不免打情骂俏。咸丰帝知道她书法端正,便让她在奏章上代写一些简易字词,如“知道了”、“再奏”等等。慢慢地,咸丰帝会在疲惫时犯懒,把简易奏章挑选出来,要慈禧代写,自己从旁指点,慈禧总能做得让他满意。

再后来,他对她的信任与日俱增,连指点也免去,自己干脆在一旁闭目养神。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