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死谜题:年羹尧与隆科多罪在何处? 对于年羹尧从受宠到受死的“冰与火”转变,雍正曾第一时间表态:“大凡才不可恃,年羹尧乃一榜样,终罹杀身之祸”、“年羹尧深负朕恩,擅作威福,开贿赂之门,因种种败露,不得己执法,以为人臣负恩罔上者诫”。《清史稿》、《清代七百名人传》也支持雍正的态度,认为年羹尧乃至隆科多之死,在于恃功自傲。中国老百姓对历史的兴趣,野史往往大于正史,阴谋论大于光明论。野史中认为年羹尧和隆科多因为掌握了雍正即位的种种内幕,在战事已定、朝中无患后,立即开杀戒灭口。也有说法认为是百官的弹劾令雍正不得不下狠手,以雍正之个性、年羹尧隆科多在朝中威望来看,似不成立。 清史学者冯尔康在他的著作《雍正传》中系统阐述了年羹尧获罪的原因:第一,年羹尧擅作威福,引起雍正的不满和疑惧;第二,年羹尧结成朋党,危害政治清明;第三,年羹尧贪取财富,让力图整治财政和吏治的雍正无法容忍。冯尔康同时也否定了年羹尧、隆科多因他们掌握了雍正“篡位”秘密而被“灭口”的说法,并认为年羹尧、隆科多的倒台是“结党图利,身败名裂也是咎由自取”。 不过可以肯定的是,从节义角度出发,这二人倒没有谋反自立的贼心。只不过在皇权社会,心高气傲的雍正皇帝自然不甘总做个年羹尧的陪衬和受支配者,皇帝的“逆鳞”依旧碰不得。从政权角度来看,西北战事已定,年氏集团尾大不掉,手握重兵,此为明患;雍正虽即皇位已久,但昔日的争储势力仍在,不排除借年羹尧、隆科多二人势力反攻的可能,此为暗忧。种种因素下,真就成了“非死不可”了。 官场玄机:古代官员“降级”未必全是坏事 降级分哪几种? 古代官员遭贬谪,无非是降职、革职。降职又分为降级留任与降级调用,革职也分为革职留任与彻底革职。官员的降级、革职,一律由吏部负责。高级官员的专案专办,中下级官员的则定期汇总处理。凡是降级而级别已经不够降的官员,例如从八品降三级、正九品降二级等,就等同于革职。在这种情况下,则要区分该官员是因为公事还是私事被降职,还要考察他此前任职情况。如果是因公受到处分,降级不超过三级,并且此前任职表现不错,官声较好,则可以革职留任;如果此前表现一般,则只有革职;若是初次任职,难以评价,就先革职留任,试看一年。要是因私而被降级调用,或是本身还处于革职留任期内再次犯错误的,一律以革职处分。 革职的官员,也要区分是因为公事还是私事被革职。因为公事被革职的话,相当于被撤职。原来的职务虽然没有了,但还可以交代清楚之后,由上级给出一个评语送交吏部引见,此时仍然保留着公务员的身份,大多还可以另外安排一个去处。要是因私被革职,那就相当于开除公职,必须回到原籍。这种情况下要想得到重新起用就比较困难了,要么是国家危难之际才被想起,要么是皇帝心情大好突然施恩。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