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民间说史 > 历史解密 >

雍正时期两位高官的“大降级”:年羹尧与隆科多(4)

http://www.newdu.com 2017-08-26 趣历史 佚名 参加讨论

被降级了还有机会“卷土重来”吗?

古代官员被降级和革职,除非罪孽深重,天怒人怨,例如本文两位主角,否则都有机会再次来过,按现在话来说“政治生命”还能延续。

官复原职分为开复与捐复,前者拼运气,后者拼财力。降级留任和革职留任的官员,因为留任原职,因而比较容易得到开复。其中降级留任的,三年之内无过可以开复;革职留任的,四年之内无过能够开复。降级调用和革职的官员,上级考察起来没有个年限,他们也就必须一直战战兢兢不能出差错,免得一不小心毁了前面多少年的修行。其次,有了圣旨或者是督抚和堂官认为他们可以开复之后,还不能立即得到开复,还需要送部引见,等待皇帝接见之后下旨决定。捐复就简单多了,“能用钱解决的事儿就不叫事儿”。捐复多出现在清朝,不仅能官复原职,还能换个同级别的其他官当当。价格方面京官一品450两,二品410两,外官一品900两,二品820两,依次往下递减。当然,一些犯了“大事” 的官员,捐钱也是没用的。

为何被贬?如何自保?

古代官吏史一个有趣的事是文官被降级被革职的比例要比武官高得多,不用查别的史料,翻开我们的小学到高中语文课本就够了:司马迁、李白、韩愈、柳宗元、欧阳修、陆游、苏轼……文人多情,文人又为何官场“薄命"?原因之一就是书生气太浓,不会揣摩皇帝的意图,看皇帝的眼色行事;二来不够灵活机变,大多都有较强的正义感,是非观念也很强,但他们喜欢讲死理,更不擅长封建官场上的策略和技巧;三来自视过高,恃才傲物是官场大忌,更会遭来杀身之祸。

那么有预防针吗?在人治为主的古代社会,掌握人的心理无疑最为关键。明代陆容在《菽园杂记》一书中说自己父亲的朋友徐孟章是一位久在官场、阅历丰富的老官僚,他告诫刚步入官场、不通世故的陆容:官场多险毒之人,你心太直,不会玩手腕,是适应不了官场这种险恶的环境的;你要在官场生存,就要改变你自己,多长几个心眼。其次,文人那种偏执当然也不行,刚直易折,你不能总指望自己的上司是唐太宗。最后,"少说话"。贺若弼的父亲贺敦在北周任金州总管,很有才干和抱负,可惜遭人陷害被杀。临刑,他对贺若弼说:我是以舌而死的(即以言获死罪),你必须牢记。说着,拿起锥子刺儿子舌头出血,“诫以慎口”。

降级未必是“坏事”

封建社会官员复出一是要降级使用的。作为一种处罚,官员复出的规定中少有“官复原职”。根据规定,免官降先品的,从没有降时的品级下降二等起用;免除担任的职务及只降一级官阶抵徒刑的人,从没有降时的品级降一等起用。所以,名义上的“降级”,也许是重返仕途的一种开始。

而且,宋朝有一个奇怪的现象,对于许多因直言而遭到贬谪的官员,尽管生活境遇一落千丈,但在士大夫中间的声誉却常常与日俱增,他们因贬官而成名,有的甚至“一贬成名”。例如范仲淹、唐介等人。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