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胞们!你们……,这是……?”绿川英子用生硬的中国话向他们问到。 “哼!哪个是你的同胞?” “先生,您们……,要干什么?” “日本婆娘,东洋鬼子,肯定是个特务!我们要送你上西天!” “先生们,请你们别误会……,我是……。”绿川英子的话还没说完,一只拳头就落在了她瘦弱的肩上。 “打死这日本婆娘!”一个工人愤怒地嚷道。 眨眼之间,她的前胸后背着实地挨了几拳。有一拳正打在女人的要害处,她疼得弯下腰去,曲卷着身子。 另一个工人夺下她的提包,翻着里面的东西:“看你偷来的情报。” “放下,你们给我放下。”提包里有下午刚写好的明天的广播稿和一篇就要完成的文章,要是被他们毁了,明天在播音室里自己拿什么对着麦克风讲呢?绿川英子急了。她奋力冲上前去与之抢夺。可她哪里是那几个“工人”的对手,一个“工人”将她的胳膊猛力拧向后背,疼得她“哎哟、哎哟!”直叫唤。 这时,另一个工人从包里拿出文稿,结结巴巴地唸到: 敬爱的中国士兵们: 首先……我向你们致以诚实的敬礼!我老想到前线去,同你们在一起……,拼命地斗争,好打败侵略者。但我又怕你们杀了我,至少要骂我、恨我,因为我是从敌国来的女子………。 假如我有两个身体,我就要到前方的日本军队去,同他们好好地谈谈,不让他们屠杀中国兄弟……。假如我有一千只手,我就要到所有的前方去,给你们中国士兵绑一绑受伤的绷带……。你们勇敢、顽强地打下去吧!我将在后方用一切方法支援你们! 你们的日本朋友:绿川英子 几个人顿时傻眼了。好一会儿才走到绿川英子的面前:“小姐,真是对不住你,我们还以为您是……,快看看打伤哪儿没有?” 绿川英子宽容地笑了,向他们习惯地鞠着躬:“没什么,没什么。只要稿子在就好,几位大哥你们回去吧。” “您先走,我们看着您!” “那好吧”。绿川英子忍着身上的疼痛,一步一步地捱回家去。她没有告诉刘仁刚才发生的事情。但是,从第二天开始,每天早晚她上下班时,就会有那几个工人中的一个,在她身后远远地跟着她,护送她,一直到她离开国际广播电台,参加文工会,搬到歌乐山上为止。 1940年7月,日本著名反战活动家鹿地亘在重庆发起组织了“在华日人反战革命同盟”,总部就设立在重庆,绿川英子被选举为总部的领导成员。为此,她经常和鹿地亘等人到设在南泉的日本战俘营去,对被中国军队俘虏的日本战俘进行反战宣传工作。同时,她还与青山和夫、鹿地亘等人应邀受聘到国民政府举办的“留日学生训练班”用日语讲课,她以自己的亲身实践向学生们讲授“对日宣传技术”,深受学生们欢迎。 1940年9月,国民政府撤销了军事委员政治部第三厅。重新设立以研究工作为主的文化工作委员会,还是请郭沫若当主任。这时,绿川英子在国际广播电台工作已经两年多时间,她逐渐看到了国民党的腐败与无能,便辞去了原来的对日播音工作,加入了文化工作委员会,表示愿与以郭沫若为首的进步文化人共进退。她在文工会里专门从事对日宣传与敌情研究的文字搜集整理和编写工作,负责文化工作委员会下属的世界语工作室,同时也协助重庆世界语刊物《中国报道》作编辑工作。1940年11月7日,文工会成立的那一天,绿川英子兴高采烈地来到纯阳洞中国电影制片厂礼堂,参加了郭沫若主持的文工会成立的招待会,她在来宾签名的宣纸上,谦虚地用毛笔写下了小小的“绿川”两个字。在这次招待会上,绿川英子得以结识了更多的中国抗战文化名人,为以后的工作创造了更好的条件。这以后,她和刘仁就搬到了歌乐山上赖家桥文化工作委员会租住的三塘院子附近,先租住在邻近的农民家里。第二年,绿川英子夫妇与几位文化人在三塘院子后面的小山丘上,面对着金刚坡,合伙集资修建了十余间草屋,大家称它为“金刚村”,绿川英子夫妇就住在这里。 1941年7月27日,重庆文化界在歌乐山赖家桥全家院子举行郭沫若回国参加抗战四周年纪念活动。周恩来、邓颖超亲临会场。绿川英子高兴地见到了仰慕已久的周恩来。周恩来知道绿川英子的事情已久,在向郭沫若敬完酒后,他端着酒杯来到绿川英子面前,提议大家“为在座的绿川英子同志和鹿地亘等日本朋友干杯!”。周恩来热情地对绿川英子说:“日本军国主义把你称为'娇声卖国贼',其实你是日本人民忠实的好女儿,中国人民的忠诚战友,真正的爱国主义者。”绿川英子听了十分激动,她对周恩来说:“您这是对我最大的鼓励,也是对我微不足道的工作的最高酬答。我愿做中日两国人民忠实的女儿!”她的回答感动了在场所有的人。在为别人的折扇签字时,邓颖超也特意把自己的名字签在绿川英子的名字旁边。签完字后,她对绿川英子说:“让我们一起并肩战斗!” 生活相对安定以后,1941年10月,绿川英子在歌乐山金刚坡下三塘院子的草房里生下了她和刘仁的第一个孩子刘星。 在日本蛰居了十年后回国参加抗战的郭沫若,对绿川英子十分了解和器重。1941年11月16日,是郭沫若虚岁49岁的生日,按照我国民间“男办九,女办十”的风俗习惯与周恩来和南方局的安排,文化工作委员会在重庆为郭沫若举行了一次盛大的祝寿活动,借以打破“皖南事变”后陪都上空沉闷的政治空气。绿川英子积极响应,怀着对郭沫若先生的无比崇敬,她撰写了《暴风雨时代的诗人》一文在《新华日报》上发表。祝寿活动集会当天,绿川英子抱着刚满一百天的儿子在会场上热情洋溢地朗诵了她的这篇祝词。郭沫若听后十分兴奋和激动,当场即兴亲笔为绿川英子在一块二尺见方的红绸上题写了一首七言绝句相赠: 茫茫四野弥黮暗,历历群星丽九天。 映雪终嫌光太远,照书还喜一灯妍。 诗中的“照”字,一字双关。“绿色之星”是世界语者佩戴的标志,“照子”又是绿川的原名。郭沫若在诗中把绿川英子比作寒夜中一颗闪亮的星,一盏明亮的灯,用自己的光芒照耀着身边的同志们。对绿川英子给予了高度的赞扬。 为了希望的未来我们不惜流血成海, 五年的抗战奠定了中国解放的基石, 筑成了人民和平的堡垒。 今天我们挺着胸脯高唱黎明的赞歌吧! 这响亮的歌唱在明年第七个“七七”, 一定会变成侵略者的黄昏葬送曲。 一九四四年七月七日,正当中国抗战处在极其艰苦的年月,绿川英子以《黎明的合唱》为题,在重庆《新华日报》上发表了这首充满国际主义激情和气贯长虹的诗篇。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