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文史百科 > 文化名家 >

汪国真的诗歌路:作诗是因为“字写得非常差”

http://www.newdu.com 2017-08-27 趣历史 佚名 参加讨论

4月26日,诗人汪国真的去世引来很多人追思,在上世纪90年代,汪国真诗歌的盛行成为一种文化现象,却并未得到主流文学界太高评价。有网友感慨,追忆的不仅仅是汪国真的诗,更是怀念逝去的青春。

昨天,诗人、诗歌评论家唐晓渡接受京华时报采访时表示,从上世纪90年代诗歌所达到的现实水准来看,汪国真的诗是乏善可陈的,但是他的诗歌构成了一个文化现象,有理由拥有自己的读者群。而汪国真生前接受京华时报采访时总结:“我的诗能形成一种热潮,是不断努力的结果。”

唐晓渡(诗人、诗歌评论家)

与70后记忆联系在一起

昨天,诗人、评论家唐晓渡接受京华时报采访时说:“汪国真去世只有59岁,他的过早去世是很令人痛惜的,祝他安息。”如何客观评价汪国真的诗歌?唐晓渡认为应该从两个方面来说:“一方面,他的诗歌本身所达到的高度,从当代诗歌在上世纪90年代所达到的现实水准来看,在这个尺度面前,他的诗歌是乏善可陈的;另一方面,从80年代以来诗歌多元化的角度来讲,他的写法和文本的影响,有理由拥有自己的读者群,这是应该尊重的。”

“我也看到了网上网友的话,确实引起了很多70后的回忆,汪国真的诗歌与他们的青春记忆是联系在一起的,借用经济学的市场细分理论,他拥有自己的阅读份额,这是完全正常的事情。只是,我们从比较高的要求来说,在当代诗歌取得的现实成就面前,比较苛刻的说它是浪漫主义末流的东西。”唐晓渡表示,汪国真的诗歌与当时的“审美潜流”是合拍的,受到了很多年轻大学生喜欢,特别是情窦初开的女生的欢迎,也是客观存在的。

在唐晓渡看来,汪国真在上世纪90年代的流行本身构成了一个文化现象。“他的流行与90年代当代诗歌陷入低潮有关,在社会转型期很多读者也比较迷茫。当时我们陷入一种挫败感之中,在这种比较低迷的情况下,他的诗确实吸引、满足了一种青春期的情感需要,这是一个很客观的事。”

唐晓渡曾在《诗刊》杂志工作很多年,他回忆:“从上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的诗歌评价标准来看,汪国真的诗歌在《诗刊》是很难发表的,后来也没有发过他的东西。我觉得从诗歌发展来讲,诗人与诗人之间不应该有任何恶意,相信批评汪国真的人对他本人也没有恶意。”唐晓渡提到了台湾的席慕蓉,认为她和汪国真有相似的地方,“在台湾对席慕蓉诗歌的评价,远没有大陆这么高,发行量并不能评价一个诗人的诗歌水准。”

费勇(曾担任暨南大学中文系主任)

汪国真的诗留给时间评定

作家费勇曾担任暨南大学中文系主任,这里也是汪国真的母校。谈到汪国真回暨南大学的经历,他说:“他的影响还是很大的,2000年前后曾两次来到暨南大学讲座,场面还是很火爆的。很多暨南大学中文系的学生,也都读过他的诗歌。在外面,学术界对他的诗歌评价比较冷淡。”

如何评价汪国真的诗歌?费勇说:“我的看法是这样的,有很多东西很难去评价。值得探讨的是为什么那个年代的中学生、大学生那么喜欢汪国真,他诗歌里理想主义或者激励力量与这个社会的关系。从学术的角度看,很多文学作品一两百年之后,评价会发生变化,比如《红楼梦》和《金瓶梅》,当时不受主流文学重视,认为小说是很低级的东西,却又在某一个大众圈里流传。”

费勇提到最近余秀华的诗歌作品非常畅销,这说明大众对诗歌有需求的,“我们现在文坛上自己认为是诗人的作品,很多大众不爱看。不能狭义地说纯文学就是高级的,应该抱着尊重和开放的心态去看待,尤其对汪国真这样的,影响过很多人的诗人。”他认为,中国诗歌评论界一直对汪国真比较冷淡,没有认真去研究过,这是不恰当的。

□汪国真的诗歌路

作诗是因为“字写得非常差”

汪国真祖籍厦门,1956年在北京出生。机关大院长大的他八九岁时接触《三国》《水浒》、古诗词。1971年,15岁的汪国真初中毕业,在北京仪器仪表修理厂度过了7年“三班倒、开铣床”的工人生活。

他的人生转折发生在1978年恢复高考后,他衡量考文科的把握会比较大,于是弃理从文。1978年考入广东暨南大学中文系。至于为何选择创作诗歌而非散文或小说,汪国真曾表示一是自己常有诗歌的火花,二是当年字写得非常差,为防止投稿后编辑看不下去,就选择写诗。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