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文史百科 > 文化名家 >

揭秘:诗人汪国真当年为什么那样红?

http://www.newdu.com 2017-08-27 趣历史 佚名 参加讨论

今天很多人怀念80年代的文化氛围,殊不知这场热闹的本质,不过是一场囫囵吞枣式的“文化大跃进”,其内在仍相当荒芜。

80年代前期,包括诗歌在内,文学与体制保持着紧张的对峙关系

4月26日汪国真的去世,引发了一场不大不小的怀旧风潮。这自在情理之中,毕竟,在90年代初,作为“轰动中国的诗歌王子”,汪曾是年轻人尤其是青年学生中,知名度最高的诗人,其诗集发行量之大,迄今鲜有比肩者。1992年,有机构对昆明的高校大学生作过调查,结果显示,70%以上的学生知道汪并读过他的诗,41%的学生能背诵他的2-3首诗。①

汪诗大都类似格言,用词浅显、语义明确。如其代表作《热爱生命》,就很能体现这种风格:“我不去想是否能够成功/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我不去想能否赢得爱情/既然钟情于玫瑰/就勇敢地吐露真诚……”

如此水准,使得汪诗自流行之日起,圈内评价即褒少贬多。但汪的自我辩护也不能说没有道理:“从1990年到现在,盗版和正版的数量加起来应该有两千万本以上,其中大概六百万左右是正版。……两千多万册的数字,代表的是读者的认可。……我成名后没听说过有哪位国内诗人超越我的影响力的,起码现在还没有。”②

所以,真正的问题是:在90年代初,汪国真为什么会那样红?这个问题,又可以拆解成两个子问题:1、汪作为诗人走红,是八十年“诗歌狂潮”的一部分,80年代为什么会出现“诗歌狂潮”?2、80年代涌现出无数诗人,很多人的写作水平比汪高,为什么诗集卖得最好的是汪?汪在1990年走红,此前,一批诗人或自杀或病逝或远遁,汪是不是适时捡了一个“时代真空”的便宜?

第一个子问题。80年代的“诗歌狂潮”并非凭空而来,其源头有二。

一是政策变化。1975年7月,毛泽东曾对邓小平沉痛谈及:“样板戏太少,而且稍微有点差错就挨批。百花齐放都没有了。别人不能提意见,不好。怕写文章,怕写戏。没有小说,没有诗歌。”③1980年初,邓小平明确指示:“不继续提文艺从属于政治这样的口号,因为这个口号容易成为对文艺横加干涉的理论根据。”④受惠于这些政策,一些沉默已久的成名老诗人重回“诗坛”。

二是地下诗歌冲出地表。“文革”十年,并非全然“没有小说,没有诗歌”,只不过许多小说、诗歌,只能在地下秘密流传。它们的作者,大多是经历了时代幻灭的红卫兵和知识青年,譬如“食指”,譬如所谓的“白洋淀诗群”。至于诗的主旨,从这些句子中——“歌声,省略了革命的血腥/八月像一张残忍的弓/恶毒的儿子走出农舍”“从那个迷信的时辰起/祖国,就被另一个父亲领走”——并不难窥见。⑤“文革”结束,新诗人们走上前台,继续沿用特殊年代所惯用的晦涩意象,遂被批判者冠以“朦胧诗”的名号。

1980年代前半期,文艺政策左右动荡。一方面是“朦胧诗”与“伤痕文学”盛行,集中控诉与反思时代悲剧;另一方面,“伤痕文学”的代表作《苦恋》遭到批判,“朦胧诗”的代表性人物,也在《人民日报》上刊文检讨,承诺要《时刻牢记社会主义的文艺方向》。⑥

诗歌与体制之间的这种对抗关系,是当日“诗歌狂潮”产生的关键因素。时人形容,在八十年代初的校园,“随便扔出一个石子就会砸到一个诗人”。躬逢其盛的西川回忆:“那时的诗人都跟英雄似的,北岛、顾城等诗人有一次去成都,最后的观众把所有的出口都堵住了,没办法,北岛和顾城他们只能从厕所的窗户跳出来,才算完事。”⑦“英雄”二字,准确概括了时人对诗人的身份定位。所以,视北岛为方向标的诗人王家新,在目睹北岛从体制(中国作协)手中领走2000元“优秀诗集奖”时,竟有一种幻灭之感:“像挨了重重一击似地坐在那里发楞。北岛离去时,我也没有力量出去跟他打招呼。我只是感到深深的沮丧和悲哀。”⑧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