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米有父子连名的系谱,男子有背家谱的传统,多的能背上数十代。他们在人死后均行火葬。并按不同的家支,将骨灰罐集中在各自坟山上,俗称罐罐山。他们在送葬或将骨灰罐送入坟山时,都要由韩规(巫师)念“开路经”,目的是指引死者灵魂,沿着指定的路线,去寻找祖先;他们能将寻找的路线,一站一站地背诵,或者画出路线图,挂在送葬的地方。路线的终点,大多在巴塘、里塘和贡嘎岭三个地区。普米人不怕死,就怕死后不能回到祖先的行列。因此,他们对祖先住过的地方,总是牢记在心的,不论年代多么久远,代代相传祖宗的传统不丢,对先人的住地是忘不了的。每逢节庆时,老人总爱唱《贡嗄岭歌》,以表示对祖先的崇敬和对祖先生活故地的向往。古老的歌词也代代相传,几乎人人都会唱。 普米族有自己古老的图画文字,称作韩规文和丁巴文。象《开路经》、《贡嘎岭歌》等,都有用丁巴文写的书。只是仅掌握在巫师手中,使用得并不普遍。 历史记载与本民族传说都表明,普米族是由北向南逐渐迁移的游牧民族,在汉唐时代,大约就生活于贡嘎岭一带。贡嘎岭位于大雪山的中段,靠近康定附近。 元代是普米族人口迁徙和发展的重要时期,也是普米族形成的重要时期。元代初年,大批被称作“西番”的普米人随蒙古军队进入滇西北,扩大了居住区域,明清时又陆续迁入,而未迁入云南的普米人则与“西番”的其他自称单位一起,仍是大渡河从南至金沙江流域的主要居民。至此,普米人的分布基本定局。明清以后,随着藏传佛教影响的扩大,川西的普米族逐渐融于藏族,而云南西北部的普米人则仍较多地保留着古俗,并逐渐发展为有别于四川普米族的单一民族。 (责任编辑:admin) |